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路径 | 第12-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研究路径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4页 |
三、案例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15-16页 |
一、本文的创新 | 第15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六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一、国外P2P网络借贷行为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二、国外P2P信用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P2P模式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分类 | 第23-28页 |
一、电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 | 第23-24页 |
二、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消费金融服务模式 | 第24-27页 |
三、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 | 第27页 |
四、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容量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个人信用风险分析 | 第30-41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下发生信用风险的原因 | 第30-31页 |
一、道德风险因素 | 第30页 |
二、机会主义倾向因素 | 第30-31页 |
三、借款人自身因素 | 第31页 |
第二节 P2P信用风险与传统风险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个人信用风险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 第32-36页 |
一、BP人工神经网络 | 第33页 |
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3页 |
三、FICO信用 | 第33-34页 |
四、芝麻信用 | 第34-35页 |
五、各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下出借人和借款人博弈行为分析 | 第36-41页 |
第五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个人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 第41-54页 |
第一节 评估指标的初步选取 | 第41-48页 |
一、指标选取 | 第41-42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42页 |
三、指标分组 | 第42-45页 |
四、指标筛选 | 第45-48页 |
第二节 评估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48-50页 |
一、实证模型概况 | 第48-50页 |
第三节 信用风险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一、模型检验 | 第50-51页 |
二、模型推算 | 第51-52页 |
第四节 结论与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54-64页 |
第一节 买单侠简介 | 第54-56页 |
一、公司基本介绍 | 第54页 |
二、公司股东与治理结构 | 第54-56页 |
第二节 买单侠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分析 | 第56-59页 |
一、行业分析 | 第56-57页 |
二、竞争者分析 | 第57-59页 |
第三节 买单侠风险控制 | 第59-62页 |
一、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59页 |
二、风险管理体系 | 第59-61页 |
三、主要产品的相关风控流程 | 第61-62页 |
四、特色风控措施 | 第62页 |
第四节 风控体系总结 | 第62-64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第64-66页 |
一、建立涵盖征信、追踪、违约管理的体系 | 第64页 |
二、建立完善的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价系统 | 第64-65页 |
三、加强外部监督,规避信用风险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