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柴油机论文

高原环境下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优化及性能提升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5-23页
        1.2.1 汽车排放法规第15-18页
        1.2.2 废气再循环技术的应用第18-19页
        1.2.3 柴油机高原地区性能及排放问题第19-20页
        1.2.4 两级增压技术的应用第20-22页
        1.2.5 多次喷射技术的应用第22-23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3-24页
        1.3.1 选题意义第23-24页
        1.3.2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4页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4-27页
        1.4.1 技术路线第24-26页
        1.4.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第26-27页
第二章 共轨增压柴油机性能试验及其仿真计算模型构建第27-54页
    2.1 原机单级增压柴油机万有特性试验第27-33页
        2.1.1 原机柴油机参数及台架布置第27-28页
        2.1.2 原机单级增压柴油机ESC测试第28-29页
        2.1.3 原机单级增压柴油机万有特性试验第29-31页
        2.1.4 原机单级增压柴油机增压比及进排气压差第31-32页
        2.1.5 原机单级增压柴油机随EGR率的变化规律第32-33页
    2.2 原机单级增压柴油机一维热力学模型第33-52页
        2.2.1 内燃机热力学子模型分析第33-42页
        2.2.2 基于GT-Fuel的电磁阀式喷油器模型构建及验证第42-46页
        2.2.3 基于GT-Power的一维热力学模型构建及验证第46-48页
        2.2.4 增压系统模型高海拔修正第48-49页
        2.2.5 两级增压系统计算模型第49-50页
        2.2.6 基于CONVERGE的CFD模型构建及验证第50-52页
    2.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两级增压耦合EGR对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研究第54-76页
    3.1 柴油机外特性下匹配不同增压器对其性能的影响第54-60页
        3.1.1 柴油机外特性下匹配不同增压器与发动机的联合运行线第54-58页
        3.1.2 柴油机外特性下匹配不同增压器对其进气特性的影响第58-59页
        3.1.3 柴油机外特性下匹配不同增压器对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3.2 柴油机匹配不同增压器耦合EGR对其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第60-68页
        3.2.1 不同EGR率对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影响第61-62页
        3.2.2 柴油机匹配不同增压器耦合EGR对进气特性的影响第62-63页
        3.2.3 柴油机匹配不同增压器耦合EGR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63页
        3.2.4 柴油机匹配不同增压器耦合EGR对其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3.2.5 柴油机匹配不同增压器耦合EGR对能量流向的影响第64-65页
        3.2.6 柴油机匹配不同增压器耦合EGR对排放的影响第65-68页
    3.3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工作过程的影响第68-74页
        3.3.1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影响第68-69页
        3.3.2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进气特性的影响第69页
        3.3.3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9-70页
        3.3.4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其性能的影响第70-71页
        3.3.5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能量流向的影响第71-72页
        3.3.6 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能量分配对排放的影响第72-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柴油机匹配两级增压系统变海拔工作特性研究第76-85页
    4.1 不同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影响第76-77页
    4.2 不同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进气特性的影响第77页
    4.3 不同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第77-78页
    4.4 不同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78-79页
    4.5 不同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能量流向的影响第79-80页
    4.6 不同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第80-84页
    4.7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柴油机可变两级增压系统匹配及其优化第85-108页
    5.1 可变两级增压系统匹配过程第86-89页
        5.1.1 可变两级增压系统对进气特性的影响第86-88页
        5.1.2 可变两级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第88-89页
    5.2 可变两级增压系统叶片开度对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第89-99页
        5.2.1 VGT开度及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进气特性的影响第90-91页
        5.2.2 VGT开度及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第91-92页
        5.2.3 叶片开度及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92-95页
        5.2.4 叶片开度及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能量流向的影响第95-97页
        5.2.5 叶片开度及海拔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第97-99页
    5.3 叶片开度协同EGR控制对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第99-106页
        5.3.1 叶片开度对两级增压柴油机EGR率的影响第99页
        5.3.2 叶片开度协同EGR对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影响第99-101页
        5.3.3 叶片开度协同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进气特性的影响第101-102页
        5.3.4 叶片开度协同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第102-103页
        5.3.5 叶片开度协同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103-104页
        5.3.6 叶片开度协同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能量流向的影响第104-105页
        5.3.7 叶片开度协同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第105-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EGR耦合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第108-118页
    6.1 EGR协同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第108-109页
    6.2 EGR协同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影响第109-111页
    6.3 EGR协同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进气特性的影响第111页
    6.4 EGR协同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111-113页
    6.5 EGR协同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能量流向的影响第113-114页
    6.6 EGR协同后喷策略对高原RTST柴油机主要排放物的影响第114-117页
    6.7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18-121页
    7.1 全文总结第118-120页
    7.2 工作展望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28-129页
附录B 参与项目情况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间值模糊参数软区间集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两类推广度量空间中非线性算子的不动点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