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奥陶系古岩溶与断裂的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特征 | 第12-16页 |
1.2.2 古岩溶形成机制与控制因素 | 第16-18页 |
1.2.3 古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1-22页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2-24页 |
第2章 岩溶储层特征及成因类型 | 第24-5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31页 |
2.1.1 地质概况 | 第24-29页 |
2.1.2 勘探开发简况 | 第29-31页 |
2.2 岩溶储层基本特征 | 第31-36页 |
2.2.1 岩溶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1-32页 |
2.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2-33页 |
2.2.3 岩溶储层物性特征 | 第33-36页 |
2.3 岩溶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 第36-45页 |
2.3.1 溶洞的钻测井特征 | 第36-41页 |
2.3.2 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41-42页 |
2.3.3 岩溶储层类型划分 | 第42-45页 |
2.4 岩溶储层成因类型 | 第45-51页 |
2.4.1 (准)同生岩溶储层 | 第45-46页 |
2.4.2 风化壳岩溶储层 | 第46-49页 |
2.4.3 埋藏岩溶储层 | 第49-51页 |
第3章 塔北地区断裂体系发育特征 | 第51-76页 |
3.1 断裂识别 | 第51-56页 |
3.1.1 断裂识别方法 | 第51-53页 |
3.1.2 断裂分级与分布 | 第53-56页 |
3.2 断裂发育特征 | 第56-66页 |
3.2.2 断裂发育期次 | 第56-65页 |
3.2.3 走滑断裂类型 | 第65-66页 |
3.3 断裂分布特征 | 第66-76页 |
3.3.1 加里东期断裂分布特征 | 第66-69页 |
3.3.2 海西期断裂分布特征 | 第69-73页 |
3.3.3 断裂组合特征 | 第73-76页 |
第4章 断裂对岩溶的控制作用 | 第76-96页 |
4.1 岩溶发育初期断裂的控制作用 | 第76-82页 |
4.1.1 (准)同生期大气水岩溶作用 | 第76-77页 |
4.1.2 中加里东期断控岩溶大气水岩溶 | 第77-82页 |
4.2 岩溶演化过程中断裂的控制作用 | 第82-85页 |
4.2.1 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断控大气水岩溶 | 第82-84页 |
4.2.2 晚海西期断控埋藏热液岩溶 | 第84-85页 |
4.3 断裂控藏作用 | 第85-96页 |
4.3.1 断裂规模的控制作用 | 第86-90页 |
4.3.2 断裂期次的控制作用 | 第90-92页 |
4.3.3 断裂性质的控制作用 | 第92-96页 |
第5章 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 第96-102页 |
5.1 断裂泄水层间岩溶模式 | 第96-98页 |
5.2 断裂泄水顺层岩溶模式 | 第98-100页 |
5.3 断控埋藏热液岩溶模式 | 第100-10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