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7-33页 |
1 中医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认识 | 第17-20页 |
1.1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历史溯流 | 第17-18页 |
1.2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1.3 中医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辨证论治 | 第19-20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认识 | 第20-28页 |
2.1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与分类 | 第20-21页 |
2.2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第21-24页 |
2.3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原则与进展 | 第24-28页 |
3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3.1 血管新生的定义及类型 | 第28页 |
3.2 血管新生的生理与病理过程 | 第28-29页 |
3.3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4 疮灵液及其黄蜀葵花组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4.1 疮灵液组方分析 | 第30-31页 |
4.2 疮灵液及其黄蜀葵花组分的研究概况 | 第31页 |
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疮灵液对糖尿病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 第33-81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实验一 疮灵液对糖尿病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疗效学观察 | 第34-55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2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3.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 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的制备 | 第36页 |
3.3 动物分组 | 第36-37页 |
3.4 主要观察指标 | 第37-38页 |
3.4.1 一般状态观察 | 第37-38页 |
3.4.2 血糖的测定 | 第38页 |
3.4.3 体重的测定 | 第38页 |
3.4.4 饮水量的测定 | 第38页 |
3.4.5 饮食量的测定 | 第38页 |
3.4.6 创面愈合面积 | 第38页 |
3.4.7 创面愈合率 | 第38页 |
3.4.8 创面愈合时间 | 第38页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38-39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9-53页 |
4.1 糖尿病大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 第39-40页 |
4.2 血糖的变化 | 第40-41页 |
4.3 体重的变化 | 第41-42页 |
4.4 饮食量的变化 | 第42-44页 |
4.5 饮水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4.6 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情况的观察 | 第46-48页 |
4.7 创面面积的变化 | 第48-50页 |
4.8 创面愈合率的比较 | 第50-52页 |
4.9 创面愈合时间 | 第52-53页 |
5 讨论 | 第53-54页 |
6 小结 | 第54-55页 |
实验二 疮灵液对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55-81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5-57页 |
2 实验动物 | 第57-58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8-65页 |
3.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备 | 第58页 |
3.2 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的制备 | 第58页 |
3.3 动物分组 | 第58-59页 |
3.4 主要检测方法 | 第59-65页 |
3.4.1 冰冻切片的制备 | 第59页 |
3.4.2 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59-60页 |
3.4.3 H&E染色 | 第60-61页 |
3.4.4 Masson染色 | 第61-62页 |
3.4.5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第62-63页 |
3.4.6 免疫荧光法 | 第63-64页 |
3.4.7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 第64页 |
3.4.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第64-65页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6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65-79页 |
4.1 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分析 | 第65-69页 |
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VEGFR 2、eNOS的表达情况 | 第69-73页 |
4.3 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大鼠创面组织CD 31、CD 34、α SMA表达情况 | 第73-75页 |
4.4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超微结构的差异 | 第75-76页 |
4.5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中VEGF、ET、NO的含量 | 第76-79页 |
5 讨论 | 第79-80页 |
6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部分 疮灵液对鸡胚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81-90页 |
前言 | 第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81-82页 |
1.2 鸡胚来源 | 第82页 |
1.3 实验分组 | 第82页 |
1.4 CAM模型的制备 | 第82-84页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第84-85页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8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85-88页 |
2.1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一般生长情况观察 | 第85页 |
2.2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血管生长情况观察 | 第85-86页 |
2.3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血管计数 | 第86-88页 |
3 讨论 | 第88-89页 |
4 结论 | 第89-90页 |
第四部分 疮灵液对高糖诱导HUVECs细胞损伤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90-120页 |
前言 | 第90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90-95页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90-93页 |
1.2 细胞来源 | 第93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93-9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5-105页 |
2.1 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 | 第95-96页 |
2.2 实验分组 | 第96-97页 |
2.3 HUVEC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 第97页 |
2.4 CCK-8细胞活性的检测 | 第97页 |
2.5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 | 第97-98页 |
2.6 细胞划痕实验 | 第98页 |
2.7 Transwell实验 | 第98-99页 |
2.8 管腔形成实验 | 第99-100页 |
2.9 细胞免疫荧光 | 第100页 |
2.10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第100-103页 |
2.11 Real time PCR | 第103-105页 |
2.12 统计学处理 | 第10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5-117页 |
3.1 高糖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模型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3.2 疮灵液对高糖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107-109页 |
3.3 疮灵液对高糖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模型细胞迁移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3.4 疮灵液对高糖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模型管腔形成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5 疮灵液对高糖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模型VEGF/VEGFR 2、αSMA表达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3.6 疮灵液对高糖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模型PI3K/Akt通路磷酸化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 讨论 | 第117-119页 |
5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五部分 结论、创新与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附录 | 第130-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