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工作的目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存在的难点 | 第11-12页 |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 第15-29页 |
·概况 | 第15-1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0页 |
·区域地貌特征 | 第17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7-19页 |
·区域新构造运动 | 第19-20页 |
·川藏公路沿线自然地理 | 第20-25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气候条件 | 第21-23页 |
·水文特征 | 第23-25页 |
·社会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 | 第25页 |
·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 | 第25-29页 |
·地层岩性 | 第25-26页 |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9-40页 |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 | 第29页 |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 第29页 |
·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 | 第29页 |
·地质灾害动力成因分析 | 第29页 |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与分布 | 第29-37页 |
·泥石流灾害 | 第29-31页 |
·滑坡灾害 | 第31-33页 |
·崩塌灾害 | 第33-34页 |
·水毁灾害 | 第34-35页 |
·雪崩和冰害 | 第35-37页 |
·溜砂灾害 | 第37页 |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 第37-38页 |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37页 |
·地层岩性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37-38页 |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38页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38页 |
·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38页 |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38页 |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 | 第39页 |
·主要诱发因素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0-78页 |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页 |
·评价指标因子的筛选 | 第40-42页 |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2-4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7页 |
·川藏公路评价体系的建立流程 | 第43页 |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7页 |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7-77页 |
·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素集 | 第47-48页 |
·建立评价集 | 第48页 |
·建立权重集 | 第48-51页 |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51-72页 |
·综合模糊评价 | 第72-73页 |
·川藏公路危险性评价综合分值计算 | 第73-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8页 |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