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理论层面:相关研究理论亟待扩充加强 | 第11页 |
1.1.2 政策层面:政策性文件的支持与指导 | 第11页 |
1.1.3 现实层面:民俗文化发展空间大,缺位严重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2.1 都市民俗体育赛事 | 第16-18页 |
2.1.1 都市民俗文化的发端与发展 | 第16-17页 |
2.1.2 民俗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 认同感研究 | 第18-19页 |
2.3 赛事体验研究 | 第19-21页 |
2.3.1 体验的内涵 | 第19-21页 |
2.3.2 体验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21页 |
2.4“认同—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3 上海苏州河龙舟赛的实证研究 | 第22-48页 |
3.1 上海苏州河龙舟赛概况 | 第22-24页 |
3.1.1 上海苏州河龙舟赛的典型性 | 第22页 |
3.1.2 上海苏州河龙舟赛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样本特征 | 第24-28页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4-25页 |
3.2.2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5-26页 |
3.2.3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第26页 |
3.2.4 调查问卷的样本特征 | 第26-28页 |
3.3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28-39页 |
3.3.1 上海苏州河龙舟赛现场观众认同感因子分析 | 第28-31页 |
3.3.2 上海苏州河龙舟赛现场观众体验因子分析 | 第31-36页 |
3.3.3“认同-体验”综合因子分析 | 第36-39页 |
3.4 现场观众个人属性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9-42页 |
3.4.1 性别在各研究变量中的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2 年龄在各研究变量中的差异性分析 | 第40页 |
3.4.3 职业在各研究变量中的差异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4 教育水平在各研究变量中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页 |
3.4.5 赛事经历在各研究变量中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3.5 相关分析 | 第42-45页 |
3.5.1 现场观众认同、体验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第43页 |
3.5.2 现场观众物质、文化和价值认同与赛事体验感受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3.5.3 现场观众“认同-体验”综合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3.6 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3.6.1 路径假设 | 第45-46页 |
3.6.2 假设验证 | 第46-48页 |
3.6.3 验证结果分析 | 第48页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8-53页 |
4.1 结论 | 第49-51页 |
4.1.1 观众认同、体验因子分析的结论 | 第49页 |
4.1.2 各维度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表现 | 第49-50页 |
4.1.3 赛事认同与体验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0页 |
4.1.4 赛事认同与体验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4.2 建议 | 第51-53页 |
4.2.1 守正创新,繁荣都市民俗体育物质产品市场 | 第51-52页 |
4.2.2 思辨自省,引导都市民俗体育赛事价值认同 | 第52页 |
4.2.3 用好新媒体,强化都市民俗体育赛事文化认同 | 第52-53页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更严谨的认同体验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53页 |
5.2 更科学的认同与体验关系模式分析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附件三:访谈内容总结 | 第61-62页 |
附件四:问卷效度检验评价表 | 第62-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