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运用所布局优化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24-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动车运用所布局优化问题分析 | 第27-41页 |
2.1 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问题概述 | 第27-30页 |
2.2 动车段所管理模式 | 第30-31页 |
2.3 动车运用所布局优化的目标 | 第31页 |
2.4 动车运用所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 | 第31-39页 |
2.4.1 路网建设和发展 | 第32-33页 |
2.4.2 客流需求 | 第33-34页 |
2.4.3 现有全路动车段所布局 | 第34-35页 |
2.4.4 动车组运用检修过程及特点 | 第35-37页 |
2.4.5 动车组运用方式 | 第37页 |
2.4.6 动车组修程修制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高铁新线对动车运用所布局影响分析 | 第41-53页 |
3.1 新线对高铁路网拓扑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41-46页 |
3.1.1 扩展路网覆盖范围 | 第42-43页 |
3.1.2 优化网络结构 | 第43-44页 |
3.1.3 形成新的高铁枢纽 | 第44-45页 |
3.1.4 培育大运量的客运干线 | 第45-46页 |
3.2 新线对高铁路网客流时空分布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3.2.1 高铁新线对客流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2 客流变化的原因 | 第47-48页 |
3.3 新线建设对动车运用所布局的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3.3.1 增加各运用所的检修作业量 | 第48页 |
3.3.2 调整各运用所的检修任务分工 | 第48-49页 |
3.4 不同路网结构和发展阶段的检修点布局方式 | 第49-51页 |
3.5 动车运用所布局设计的原则 | 第51-52页 |
3.6 动车运用所布局方案的设计 | 第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多检修点的动车组运用检修模型 | 第53-63页 |
4.1 检修资源布局优化问题建模方法 | 第54-57页 |
4.1.1 多基地车辆路径MD-VRP问题 | 第54-55页 |
4.1.2 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4.1.3 优化目标 | 第56页 |
4.1.4 约束条件 | 第56-57页 |
4.2 动车组运用检修接续网络 | 第57-60页 |
4.2.1 单检修点动车组运用检修接续网络 | 第57-59页 |
4.2.2 多检修点动车组运用检修接续网络 | 第59-60页 |
4.3 多检修点动车组运用检修数学模型 | 第60-61页 |
4.3.1 定义参数变量 | 第60页 |
4.3.2 模型目标函数 | 第60-61页 |
4.3.3 模型约束条件 | 第61页 |
4.4 模型求解工具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案例验证 | 第63-73页 |
5.1 案例的选取 | 第63-67页 |
5.1.1 西南区域路网特征 | 第64页 |
5.1.2 区域路网基础数据 | 第64-67页 |
5.2 布局方案的设计和比选 | 第67页 |
5.3 CPLEX软件建模求解 | 第67-69页 |
5.4 布局方案的比选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结论 | 第73-77页 |
6.1 完成的工作及结论 | 第73-74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74页 |
6.3 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A | 第81-89页 |
附录B | 第89-93页 |
附录C | 第93-9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