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第1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 第19-31页 |
1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 第19-24页 |
1.1 奶牛乳房炎致病机制 | 第19-21页 |
1.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21-22页 |
1.3 乳房炎的产生原因和因素 | 第22-24页 |
2 奶牛乳房炎的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2.1 乳汁细胞学检测法 | 第24-25页 |
2.2 物理学检测法 | 第25页 |
2.3 乳汁微生物检测法 | 第25页 |
2.4 化学检测法 | 第25-26页 |
3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方案 | 第26-31页 |
3.1 抗生素治疗 | 第26-27页 |
3.2 非抗生素治疗 | 第27-28页 |
3.3 干奶期治疗 | 第28页 |
3.4 合理治疗和处理发病牛 | 第28页 |
3.5 中国批准奶牛乳房炎用化药情况 | 第28-29页 |
3.6 中国批准奶牛乳房炎中药情况 | 第29-31页 |
第2章 厚朴总酚的性质及药理作用 | 第31-35页 |
1 厚朴与厚朴总酚的性质研究 | 第31-32页 |
2 厚朴总酚药理作用研究 | 第32-35页 |
2.1 厚朴总酚药理学研究 | 第32-33页 |
2.2 抗腹泻作用 | 第33页 |
2.3 抗氧化作用 | 第33页 |
2.4 抗菌作用 | 第33-34页 |
2.5 抗炎作用 | 第34页 |
2.6 抗肿瘤作用 | 第34-35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5-91页 |
第1章 厚朴总酚提取工艺研究 | 第35-41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1.2 仪器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37页 |
2.1 提取溶剂、条件的考察 | 第36页 |
2.2 厚朴总酚的纯化工艺 | 第36-37页 |
3 结果 | 第37-39页 |
3.1 厚朴总酚提取溶剂和条件试验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3.2 厚朴总酚提取纯化工艺结果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2章 厚朴乳房注入剂(泌乳期)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41-47页 |
1 材料 | 第41-42页 |
1.1 试剂 | 第41页 |
1.2 仪器 | 第41-42页 |
2 方法 | 第42-43页 |
2.1 制剂工艺筛选 | 第42页 |
2.2 厚朴总酚溶解度的考察 | 第42-43页 |
2.3 油水比例的选择方法 | 第43页 |
2.4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 | 第43页 |
2.5 高速均质乳化机转速的选择方法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46页 |
3.1 药物溶解度的考察结果 | 第43-44页 |
3.2 油水比列的选择结果 | 第44页 |
3.3 乳化剂的选择结果 | 第44-45页 |
3.4 乳化机转速的选择结果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第3章 厚朴乳房注入剂(泌乳期)质量标准的确立 | 第47-63页 |
1 材料 | 第47-49页 |
1.1 试剂 | 第47页 |
1.2 仪器和器材 | 第47-48页 |
1.3 实验所需试剂的配置 | 第48-49页 |
2 方法 | 第49-53页 |
2.1 厚朴提取物(中间体)检测方法 | 第49-51页 |
2.2 厚朴乳房注入剂(泌乳期)检测方法 | 第51-53页 |
3 结果 | 第53-60页 |
3.1 厚朴提取物(中间体)检测结果 | 第53-56页 |
3.2 厚朴乳房注入剂(泌乳期)检测结果 | 第56-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第4章 毒理学评价与靶动物(奶牛)安全性试验 | 第63-75页 |
1 材料 | 第63页 |
2 方法 | 第63-65页 |
2.1 毒性实验 | 第63-64页 |
2.2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第64-65页 |
3 结果 | 第65-74页 |
3.1 毒性试验结果 | 第65-73页 |
3.2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第73-74页 |
4 讨论 | 第74-75页 |
第5章 厚朴乳房注入剂(泌乳期)治疗奶牛乳房炎临床试验 | 第75-81页 |
1 材料 | 第75页 |
2 方法 | 第75-78页 |
2.1 试验动物选择方法与诊断标准 | 第75-76页 |
2.2 动物试验方法 | 第76-77页 |
2.3 牛奶体细胞数(SCC)测定方法 | 第77页 |
2.4 病原微生物检测 | 第77-78页 |
3 结果 | 第78-79页 |
3.1 有效性评价指标 | 第78页 |
3.2 有效性评价结果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1页 |
第6章 厚朴总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81-91页 |
1 材料 | 第81页 |
1.1 菌株 | 第81页 |
1.2 试剂 | 第81页 |
2 方法 | 第81-85页 |
2.1 最小抑菌浓度(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测定 | 第81-82页 |
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82页 |
2.3 溶血素溶血试验 | 第82-83页 |
2.4 免疫印迹分析 | 第83-84页 |
2.5 荧光定量PCR试验 | 第84页 |
2.6 LDH释放试验 | 第84-85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85页 |
3 结果 | 第85-89页 |
3.1 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 第85-86页 |
3.2 亚抑菌浓度的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不产生明显影响 | 第86页 |
3.3 亚抑菌浓度厚朴总酚抑制金葡菌培养物上清对兔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和降低金葡菌 α-溶血素的表达 | 第86-87页 |
3.4 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控 α-溶血素表达的hla和agrA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87-88页 |
3.5 厚朴总酚缓解金葡菌 α-溶血素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 第88-89页 |
4 讨论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导师简介 | 第103-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