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挑战 | 第20-21页 |
1.3 组织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2.1 室内定位方案 | 第23-25页 |
2.2 室内推荐系统 | 第25-26页 |
2.3 行为感知系统 | 第26-29页 |
第3章 基于可见光的室内定位技术 | 第29-57页 |
3.1 引言 | 第29-31页 |
3.2 系统概述 | 第31-32页 |
3.3 可见光传播模型 | 第32-37页 |
3.3.1 基本观察 | 第33-34页 |
3.3.2 基本模型 | 第34-35页 |
3.3.3 扩展模型 | 第35-37页 |
3.4 定位方案 | 第37-44页 |
3.4.1 基本定位方案 | 第39-41页 |
3.4.2 应对干扰的定位方案 | 第41-44页 |
3.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4-56页 |
3.5.1 可见光传播模型 | 第45-46页 |
3.5.2 系统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3.5.3 实验系统参数 | 第48-51页 |
3.5.4 方案总体实验 | 第51-54页 |
3.5.5 与WiFi定位系统共生 | 第54-56页 |
3.6 结论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可见光的室内推荐技术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59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59-60页 |
4.2.1 LiLoc:设计目标 | 第59页 |
4.2.2 LiLoc:设计机会与挑战 | 第59-60页 |
4.3 系统概述 | 第60-61页 |
4.4 系统设计 | 第61-66页 |
4.4.1 数据预处理模块 | 第61-62页 |
4.4.2 实时推荐模块 | 第62-63页 |
4.4.3 辅助推荐模块 | 第63-65页 |
4.4.4 保护模块 | 第65-66页 |
4.5 路径框架重构 | 第66-68页 |
4.6 系统原型实现 | 第68页 |
4.7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4.7.1 基准测试 | 第70页 |
4.7.2 保护模块 | 第70-71页 |
4.7.3 方案总体实验 | 第71-72页 |
4.8 结论 | 第72-73页 |
第5章 基于可见光的细粒度手掌轮廓恢复及移动监测技术 | 第73-99页 |
5.1 引言 | 第73-75页 |
5.2 问题描述 | 第75-78页 |
5.2.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75页 |
5.2.2 手掌的物理构成 | 第75-77页 |
5.2.3 手掌的遮挡效应 | 第77页 |
5.2.4 手掌的反向散射效应 | 第77-78页 |
5.3 系统概述 | 第78-82页 |
5.3.1 系统设计空间 | 第78-80页 |
5.3.2 系统设计挑战 | 第80-81页 |
5.3.3 系统设计策略 | 第81-82页 |
5.3.4 系统框架设计 | 第82页 |
5.4 系统设计 | 第82-87页 |
5.4.1 手掌轮廓识别 | 第82-84页 |
5.4.2 手掌移动追踪 | 第84-85页 |
5.4.3 手掌姿态识别 | 第85-87页 |
5.4.4 时序相关精炼 | 第87页 |
5.5 系统及结果分析 | 第87-98页 |
5.5.1 系统原型实现 | 第87-89页 |
5.5.2 手掌轮廓感知 | 第89页 |
5.5.3 手掌移动追踪 | 第89-91页 |
5.5.4 手掌姿态识别 | 第91-94页 |
5.5.5 中间结果精度 | 第94-97页 |
5.5.6 实际应用调优 | 第97-98页 |
5.6 结论 | 第98-9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9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