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视域下的原乡情结--木心创作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木心的流散身份与文化认同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带根的流浪人” | 第12-16页 |
一、乌镇情结 | 第12-14页 |
二、舌尖上的乡愁 | 第14-15页 |
三、对亲人的追思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以世界为家的世界人 | 第16-21页 |
一、对世界文化的认同 | 第16-18页 |
二、古今世界的神游 | 第18-19页 |
三、入世与坚守的文化姿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流散语境下的原乡追寻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原乡内涵的嬗变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木心的原乡及创作中的体现 | 第22-27页 |
一、诗性原乡的追寻 | 第22-25页 |
(一)诗性语言的坚守 | 第22-24页 |
(二)诗性智慧的继承 | 第24-25页 |
二、文化倒影的守望 | 第25-27页 |
(一)超时空的原乡对话 | 第25-27页 |
(二)文学经典的重写 | 第27页 |
第三节 文化原乡的失落与反思 | 第27-33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断层 | 第28-29页 |
二、西方文化的衰落 | 第29-30页 |
三、文学家的问责 | 第30-33页 |
(一)抵抗文学媚俗 | 第30-31页 |
(二)文学性的坚守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对“人诗意地存在”的美丽乡愁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失落的人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人诗意地存在 | 第34-38页 |
一、回归自然 | 第34-37页 |
二、“慢”出诗意来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生命的体味和关怀 | 第38-42页 |
一、“不知如何是好”的生命 | 第39-40页 |
二、忤逆的生命姿态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