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金刚烷及其衍生物简介 | 第14-15页 |
1.3 硝基金刚烷及其衍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直接硝化法制备多硝基金刚烷 | 第15-16页 |
1.3.2 间接法制备多硝基金刚烷 | 第16-19页 |
1.4 金刚烷酮及其衍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金刚烷单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19-20页 |
1.4.2 金刚烷二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20-21页 |
1.4.3 金刚烷三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21-22页 |
1.5 偕二硝基官能团引入反应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1 硝基钠盐的氧化硝化法制备偕二硝基化合物 | 第23-24页 |
1.5.2 酮肟的直接硝化法制备偕二硝基化合物 | 第24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2 2,2,4,4,6,6-六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30-59页 |
2.1 引言 | 第30-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40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2.2.2 Meerwein's酯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3 双环[3.3.1]壬烷-2,6-二酮的合成 | 第33页 |
2.2.4 3-乙酰基双环[3.3.1]壬烷-2,6-二酮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5 4-甲基-4-羟基-2,6-金刚烷二酮的合成 | 第34页 |
2.2.6 4-亚甲基-2,6-金刚烷二酮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7 2,2,6,6-二乙撑二氧基-4-亚甲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35页 |
2.2.8 双环[3.3.1]壬烷-2,6-二酮-3-甲醛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9 4-羟基-2,6-金刚烷二酮的合成 | 第36页 |
2.2.10 2,2,6,6-二乙撑二氧基-4-金刚烷醇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11 2,2,6,6-二乙撑二氧基-4-金刚烷酮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12 2,2,6,6-二乙撑二氧基-4-金刚烷酮肟的合成 | 第38页 |
2.2.13 2.2,6,6-二乙撑二氧基-4,4-二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14 4.4-二硝基-2,6-金刚烷二酮的合成 | 第39页 |
2.2.15 4,4-二硝基-2,6-金刚烷二酮肟的合成 | 第39页 |
2.2.16 2,2.4,4,6,6-六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17 2,2,4,4,6.6-六硝基金刚烷(HNA)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4页 |
2.3.1 Meerwein's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40-42页 |
2.3.2 双环[3.3.1]壬烷-2,6-二酮的乙酰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42-43页 |
2.3.3 双环[3.3.1]壬烷-2,6-二酮的甲酰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43-45页 |
2.3.4 环合构建金刚烷酮骨架反应工艺研究 | 第45-48页 |
2.3.5 氧化制备2,2,6,6-二乙撑二氧基-4-金刚烷酮的工艺研究 | 第48-49页 |
2.3.6 偕硝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49-51页 |
2.3.7 偕硝化反应底物拓展 | 第51-52页 |
2.3.8 2,2,4,4,6,6-六硝基金刚烷(HNA)晶体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2.3.9 2,2,4,4,6,6-六硝基金刚烷(HNA)爆轰性能计算 | 第53页 |
2.3.10 2,2,4,4,6,6-六硝基金刚烷(HNA)热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3 4,4,8,8-四硝基金刚烷-2,6-二醇二硝酸酯的合成 | 第59-79页 |
3.1 引言 | 第59-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7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1页 |
3.2.2 1,5-环辛二醇的合成 | 第61-62页 |
3.2.3 1,5-环辛二酮的合成 | 第62页 |
3.2.4 2,6-二氧代环辛烷-1-甲醛的合成 | 第62-63页 |
3.2.5 9-羟基双环[3.3.1]壬烷-2,6-二酮的合成 | 第63页 |
3.2.6 9-羟基-2,6-二氧代双环[3.3.1]壬烷-3-甲醛的合成 | 第63-64页 |
3.2.7 4,8-二羟基-2,6-金刚烷二酮的合成 | 第64页 |
3.2.8 4,8-二氧代-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的合成 | 第64-65页 |
3.2.9 4,8-二羟基亚氨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的合成 | 第65-66页 |
3.2.10 4,4,8,8-四硝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的合成 | 第66页 |
3.2.11 4,4,8,8-四硝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晶体结构测定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3.3.1 1,5-环辛二醇合成反应工艺研究 | 第67页 |
3.3.2 1,5-环辛二酮合成反应工艺研究 | 第67-68页 |
3.3.3 9-羟基双环[3.3.1]壬烷-2,6-_酮的甲酰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68-69页 |
3.3.4 4,8-二羟基-2,6-金刚烷二酮的O-硝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69-72页 |
3.3.5 4,4,8,8-四硝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3.3.6 4,4,8,8-四硝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晶体结构分析 | 第73-74页 |
3.3.7 4,4,8,8-四硝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爆轰性能计算 | 第74页 |
3.3.8 4,4,8,8-四硝基-2,6-金刚烷二醇二硝酸酯热稳定性分析 | 第74-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4 高位阻硝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79-102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90页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80-81页 |
4.2.2 4-氧杂三环[4.3.1.1~(3,8)]十一烷-5-酮的合成 | 第81页 |
4.2.3 4-羟基-2-金刚烷酮的合成 | 第81-82页 |
4.2.4 4,4-乙撑二氧基-2-金刚烷酮的合成 | 第82页 |
4.2.5 4,4-乙撑二氧基-2-金刚烷酮肟的合成 | 第82-83页 |
4.2.6 4,4-乙撑二氧基-2,2-二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3页 |
4.2.7 4,4-二硝基-2-金刚烷酮的合成 | 第83-84页 |
4.2.8 4,4-二硝基-2-金刚烷酮肟的合成 | 第84页 |
4.2.9 2,2,4-三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4-85页 |
4.2.10 2,2,4,-三硝基金刚烷-4-钠盐的合成 | 第85页 |
4.2.11 2,2,4,4-四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5页 |
4.2.12 2,2,6,6-二乙撑二氧基-4-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5-86页 |
4.2.13 4-硝基-2,6-金刚烷二酮的合成 | 第86页 |
4.2.14 4-硝基-2,6-金刚烷二酮肟的合成 | 第86-87页 |
4.2.15 2,2,4,6,6-五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7页 |
4.2.16 2,2,4,6,6-五硝基金刚烷-4-钠盐的合成 | 第87-88页 |
4.2.17 2,4,4,6-四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8页 |
4.2.18 2,4,4,6-四硝基金刚烷-2,6-二钠盐的合成 | 第88页 |
4.2.19 2,4,6-三硝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88-89页 |
4.2.20 2.4.6-三硝基金刚烷-2,4.6-三钠盐的合成 | 第89页 |
4.2.21 高位阻硝化合成2,2,4,4,6,6-六硝基金刚烷 | 第89-9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8页 |
4.3.1 4,4-乙撑二氧基-2-金刚烷醇氧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90-93页 |
4.3.2 金刚烷酮肟氧化制备硝基金刚烷反应工艺研究 | 第93-95页 |
4.3.3 硝基金刚烷钠盐的高位阻硝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95-97页 |
4.3.4 高位阻硝化反应在多硝基金刚烷合成中的应用 | 第97-98页 |
4.3.5 缩酮脱保护反应工艺研究 | 第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5 2,2,4,4,6,6,8,8-八硝基金刚烷的合成研究探索 | 第102-131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酮肟偕硝化制备2 ,2,4,4,6,6,8,8-八硝基金刚烷工艺研究 | 第102-121页 |
5.2.1 实验部分 | 第104-113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1页 |
5.3 硝基钠盐氧化硝化制备2,2,4,4,6,6,8,8-八硝基金刚烷工艺研究 | 第121-127页 |
5.3.1 实验部分 | 第122-126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2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6 结论 | 第131-134页 |
6.1 本论文的实验结果 | 第131-132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6.3 本课题的发展建议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
附图 | 第136-175页 |
附表 | 第175-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