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章学诚所处时代及其经学观念述评 | 第17-25页 |
1.1 章学诚所处的时代:学者与学术流派 | 第17-19页 |
1.2 “六经皆史”的三个争论 | 第19-23页 |
1.2.1 关于“六经皆史”说首创与继承的争论 | 第19-20页 |
1.2.2 “六经皆史”说的目的 | 第20-22页 |
1.2.3 “六经皆史”说的逻辑内涵 | 第22-23页 |
1.3 “六经”之说的出发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从“六经皆史”到“方志立三书” | 第25-30页 |
2.1 章学诚的方志学文献成果 | 第25-27页 |
2.2 “方志立三书”与“六经”的关系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论系统 | 第30-56页 |
3.1 《易》与章学诚的上古史理论 | 第31-36页 |
3.1.1 教化、历法与更新作用:上古史与章学诚的历史理论 | 第32-34页 |
3.1.2 作为史籍体裁的《易》的流传 | 第34-35页 |
3.1.3 “象”体现章学诚的“通”观念 | 第35-36页 |
3.2 “《书》亡而入于《春秋》”的演化观 | 第36-46页 |
3.2.1 《书》作为体例的消失 | 第36-37页 |
3.2.2 章学诚对后世《书》体文献的评价 | 第37-44页 |
3.2.3 《书》与《春秋》的结合 | 第44-46页 |
3.3 《诗》的演化:章学诚的文征思想与史学 | 第46-50页 |
3.3.1 《诗》、“战国之文”与史学的关系 | 第46-48页 |
3.3.2 《诗》与“后世之文”:章学诚“方志学立文征”思想的来源 | 第48-50页 |
3.4 《礼》与独立典章制度史的演变 | 第50-56页 |
3.4.1 章学诚“礼”论与“六经皆史” | 第52-54页 |
3.4.2 体例演变:从《周官》到独立典章制度史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