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关于混合错配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二、国内关于混合错配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第三节 文章的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不足 | 第15-18页 |
一、主要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创新点 | 第17页 |
四、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混合错配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混合错配的概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混合错配安排导致的结果 | 第19-21页 |
一、产生双重扣除的结果(DD) | 第19页 |
二、产生一方扣除、另一方不计收入的支付结果(D/NI) | 第19-20页 |
三、产生国外税收抵免的结果(D/ Indirect NI)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混合错配安排的危害 | 第21-22页 |
第四节 混合错配规则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主要混合错配安排分析 | 第24-32页 |
第一节 利用混合实体进行错配安排 | 第24-26页 |
一、混合实体错配安排基本特征 | 第24页 |
二、案例介绍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利用混合金融工具进行错配安排 | 第26-28页 |
一、混合金融工具错配安排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二、案例介绍 | 第27-28页 |
三、混合转让 | 第28页 |
第三节 受控外国公司规则下的错配安排 | 第28-30页 |
第四节 输入型错配 | 第30-31页 |
第五节 利用税收居民身份认定差异进行错配安排 | 第31-32页 |
第四章 OECD的混合错配规则及各国经验分析 | 第32-40页 |
第一节 OECD混合错配规则 | 第32-34页 |
一、混合实体情况下规则 | 第32-33页 |
二、混合金融工具情况下的规则 | 第33页 |
三、税收居民身份认定差异情况下的规则 | 第33-34页 |
四、联动性规则 | 第34页 |
第二节 各国引入的混合错配规则 | 第34-38页 |
一、混合实体 | 第34-35页 |
二、混合金融工具 | 第35页 |
三、税收居民身份认定 | 第35-36页 |
四、完善受控外国公司规则 | 第36-37页 |
五、不按OECD规则调整的情况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国际税收合作经验 | 第38-40页 |
一、国际税收协调 | 第38-39页 |
二、国际税收情报合作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混合错配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 第40-49页 |
第一节 我国当前的混合错配规则及其不足 | 第40-45页 |
一、混合实体 | 第40-41页 |
二、股债性质的界定 | 第41-43页 |
三、税收管辖权认定 | 第43-44页 |
四、受控外国公司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消除混合错配的影响 | 第45-49页 |
一、完善国内税法体系建设 | 第45-47页 |
二、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 第47-48页 |
三、加强反避税人才培养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