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冷响应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及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20-46页
    1.1 冷胁迫是影响玉米产量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第20-21页
    1.2 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21页
    1.3 低温胁迫的整体效应第21-24页
        1.3.1 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2-24页
    1.4 逆境响应蛋白第24-26页
        1.4.1 COR/LEA和脱水蛋白第24-25页
        1.4.2 抗冻蛋白第25-26页
        1.4.3 冷休克蛋白和RNA结合蛋白第26页
    1.5 膜组分的改变第26-27页
    1.6 渗透调节物质第27-29页
        1.6.1 脯氨酸第27页
        1.6.2 甜菜碱第27-28页
        1.6.3 多胺第28-29页
    1.7 活性氧清除系统第29-30页
    1.8 植物激素第30-31页
        1.8.1 脱落酸第30页
        1.8.2 水杨酸第30-31页
        1.8.3 油菜素内酯第31页
        1.8.4 茉莉酸第31页
    1.9 低温信号转导途径第31-39页
        1.9.1 逆境感受器第32页
        1.9.2 信号转导第32-33页
        1.9.3 转录调控第33-35页
        1.9.4 转录后调控第35-37页
        1.9.5 翻译后修饰第37-39页
    1.10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第39-44页
        1.10.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手段第40-42页
        1.10.2 蛋白质组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第42-44页
    1.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4-46页
第2章 冷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部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第46-7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7-60页
        2.1.1 菌种与载体第47页
        2.1.2 试剂第47-48页
        2.1.3 试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48-49页
        2.1.4 仪器第49页
        2.1.5 植物材料第49页
        2.1.6 冷胁迫处理第49页
        2.1.7 总RNA的提取第49-50页
        2.1.8 基因组DNA的去除第50页
        2.1.9 双链cDNA的合成第50-51页
        2.1.10 cDNA-AFLP程序第51-56页
        2.1.11 再次PCR第56页
        2.1.12 目的片段的琼脂糖回收第56-57页
        2.1.13 测序第57-58页
        2.1.14 序列分析第58-59页
        2.1.15 荧光定量RT- PCR第59-6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60-70页
        2.2.1 RNA的提取第60-61页
        2.2.2 cDNA合成第61-62页
        2.2.3 cDNA-AFLP分析第62-65页
        2.2.4 差异片段的回收测序第65-66页
        2.2.5 序列分析第66-68页
        2.2.6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第68-70页
    2.3 讨论第70-72页
        2.3.1 信号转导第71页
        2.3.2 转录调控第71页
        2.3.3 翻译和翻译后修饰第71-72页
        2.3.4 细胞代谢与组织第72页
    2.4 结论第72-74页
第3章 玉米ZmSEC14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74-9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75-82页
        3.1.1 菌种与载体第75页
        3.1.2 试剂第75页
        3.1.3 试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75页
        3.1.4 仪器第75页
        3.1.5 植物材料第75页
        3.1.6 冷胁迫处理第75页
        3.1.7 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75-76页
        3.1.8 ZmSEC14p基因 3’端序列的克隆第76页
        3.1.9 ZmSEC14p 3’端引物设计与合成第76页
        3.1.10 ZmSEC14p 3’端的扩增第76-77页
        3.1.11 ZmSEC14p 3’端PCR产物的回收、连接及测序第77页
        3.1.12 ZmSEC14p 5’端的克隆第77-78页
        3.1.13 ZmSEC14p 5’端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78页
        3.1.14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第78-79页
        3.1.15 cDNA第一条链的纯化第79页
        3.1.16 纯化cDNA第一条链的加尾反应第79-80页
        3.1.17 加尾cDNA的纯化第80页
        3.1.18 ZmSEC14p 5’端的克隆第80页
        3.1.19 ZmSEC14p ORF的克隆第80-81页
        3.1.20 回收产物的平末端加A第81页
        3.1.21 琼脂糖凝胶回收、连接、测序第81页
        3.1.2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1-8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82-88页
        3.2.1 玉米ZmSEC14p基因 3’端序列的克隆第82页
        3.2.2 玉米ZmSEC14p基因 5’端序列的克隆第82-83页
        3.2.3 玉米ZmSEC14p基因ORF克隆第83-84页
        3.2.4 ZmSEC14p的结构特性第84-85页
        3.2.5 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第85-88页
    3.3 讨论第88-89页
    3.4 结论第89-90页
第4章 玉米ZmSEC14p基因的功能分析第90-118页
    4.1 材料第90-92页
        4.1.1 菌种和载体第90-91页
        4.1.2 试剂第91页
        4.1.3 仪器第91页
        4.1.4 试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91-92页
    4.2 实验方法第92-104页
        4.2.1 二周龄玉米幼苗的处理第92-93页
        4.2.2 ZmSEC14p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3-96页
        4.2.3 ZmSEC14p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96页
        4.2.4 转化拟南芥的研究第96-10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04-114页
        4.3.1 ZmSEC14p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4-105页
        4.3.2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105页
        4.3.3 转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的筛选及分子鉴定第105-106页
        4.3.4 非生物胁迫下ZmSEC14p基因的表达第106页
        4.3.5 玉米ZmSEC14p组织特异性表达第106-107页
        4.3.6 ZmSEC14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107-108页
        4.3.7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第108-110页
        4.3.8 ROS水平检测与抗氧化物分析第110-112页
        4.3.9 PLC基因与冷相关marker基因的表达第112-114页
    4.4 讨论第114-116页
    4.5 结论第116-118页
第5章 低温胁迫下玉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第118-154页
    5.1 材料第118-119页
        5.1.1 植物材料第118页
        5.1.2 冷胁迫处理第118-119页
    5.2 实验方法第119-125页
        5.2.1 实验流程第119-120页
        5.2.2 蛋白质提取过程第120页
        5.2.3 蛋白质浓度测定第120-121页
        5.2.4 SDS电泳第121页
        5.2.5 蛋白质酶解第121页
        5.2.6 iTRAQ标记第121页
        5.2.7 SCX分离第121页
        5.2.8 基于Triple TOF 5600的LC-ESI-MS/MS分析第121-122页
        5.2.9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2页
        5.2.10 RNA提取和qRT-PCR第122-123页
        5.2.11 抗氧化物的测定第123-12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25-146页
        5.3.1 蛋白浓度测定与SDS-PAGE检测第125-126页
        5.3.2 数据分析第126-146页
    5.4 讨论第146-153页
        5.4.1 碳和能量代谢第147页
        5.4.2 转录后调节和翻译后修饰第147-149页
        5.4.3 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第149-150页
        5.4.4 逆境响应第150页
        5.4.5 信号转导第150-151页
        5.4.6 玉米苗期低温胁迫响应的代谢通路第151-153页
    5.5 结论第153-154页
第6章 全文结论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88页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第188-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自交系苗期冷胁迫miRNA表达谱比较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隐花色素CRY2蓝光依赖磷酸化及降解分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