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3 文献综述(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技术发展概况) | 第19-31页 |
1.3.1 微创入路 | 第21-22页 |
1.3.2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演变 | 第22-23页 |
1.3.3 脊柱内镜的微创化治疗 | 第23-3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俯卧0度位和俯卧30度位下腰椎后柱结构的CT测量研究及对脊柱内镜手术的提示 | 第35-7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2.1.2 检查设备及扫描前准备 | 第36页 |
2.1.3 螺旋CT平扫 | 第36页 |
2.1.4 采集螺旋CT数据 | 第36页 |
2.1.5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36-37页 |
2.1.6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2.2 结果 | 第37-64页 |
2.2.1 冠状位椎板间最大距离 | 第37-44页 |
2.2.2 矢状位椎间孔长径(纵径) | 第44-50页 |
2.2.3 矢状位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尖部和上位椎体后下缘距离 | 第50-57页 |
2.2.4 横轴位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和上位椎体后下缘中点距离 | 第57-64页 |
2.3 讨论 | 第64-78页 |
2.3.1 脊柱后方结构相关解剖 | 第64-67页 |
2.3.2 不同体位下冠状位椎板间隙CT测量变化的特点 | 第67-68页 |
2.3.3 不同体位下矢状位椎间孔长径(纵径)CT测量变化的特点 ..54 | 第68-71页 |
2.3.4 不同体位下矢状位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尖部和上位椎体后下缘距离和横轴位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和上位椎体后下缘中点距离CT测量变化的特点 | 第71-78页 |
2.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3章 俯卧0度位和30度位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 第79-91页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9-82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80页 |
3.1.2 方法 | 第80页 |
3.1.3 手术体位 | 第80页 |
3.1.4 手术过程 | 第80-81页 |
3.1.5 收集资料 | 第81-82页 |
3.1.6 疗效评价指标 | 第82页 |
3.2 统计学分析 | 第82页 |
3.3 结果 | 第82-84页 |
3.3.1 一般资料 | 第83页 |
3.3.2 手术时间 | 第83页 |
3.3.3 切口大小 | 第83页 |
3.3.4 手术出血量 | 第83页 |
3.3.5 手术并发症 | 第83-84页 |
3.4 讨论 | 第84-90页 |
3.4.1 不同体位下冠状位椎板间隙的CT的变化的特点 | 第84-87页 |
3.4.2 应用ME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方面方面进展迅速 | 第87-89页 |
3.4.3 体位方面 | 第89-90页 |
3.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附录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