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 | 第15-16页 |
1.1.1 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的结构和性质 | 第15页 |
1.1.2 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2 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的功能化 | 第16-20页 |
1.2.1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第16-17页 |
1.2.2 无机金属材料 | 第17-18页 |
1.2.3 超分子材料 | 第18-19页 |
1.2.4 有机分子材料 | 第19-20页 |
1.3 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分析检测 | 第20-21页 |
1.3.2 靶向药物输送 | 第21-23页 |
1.3.3 磁共振成像 | 第23-24页 |
1.3.4 磁分离 | 第24页 |
1.4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1.4.1 立题背景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β-环糊精修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用于电化学检测色氨酸 | 第27-39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试剂 | 第27-28页 |
2.2.2 仪器 | 第28页 |
2.2.3 MGO-CD修饰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4 电化学检测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3.1 MGO-CD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29-32页 |
2.3.2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谱 | 第32页 |
2.3.3 MGO-CD/GCE对色氨酸的循环伏安响应 | 第32-33页 |
2.3.4 MGO-CD修饰量对色氨酸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5 反应时间对色氨酸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2.3.6 电解液pH对色氨酸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2.3.7 扫描速率对色氨酸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8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色氨酸的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 第35-36页 |
2.3.9 MGO-CD/GCE的重复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 第36-37页 |
2.3.10 氨基酸药物制剂的分析应用 | 第37页 |
2.4 结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β-环糊精修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药物输送研究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3.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39-40页 |
3.2.2 制备不同比例的MGO-CD纳米复合物 | 第40-41页 |
3.2.3 不同比例的MGO和MGO-CD对DOX和EPI的吸附量测定 | 第41-42页 |
3.2.4 不同比例的MGO-CD对DOX和EPI的释放测定 | 第42页 |
3.2.5 细胞成像试验 | 第42页 |
3.2.6 细胞毒性试验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3.3.1 MGO-CD磁性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43-46页 |
3.3.2 MGO2和MGO-CD5对DOX和EPI的吸附作用研究 | 第46页 |
3.3.3 pH对MGO-CD吸附DOX和EPI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DOX和EPI初始浓度对MGO-CD吸附药物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不同比例的MGO和MGO-CD对DOX和EPI的吸附量对比 | 第48页 |
3.3.6 MGO-CD对DOX和EPI吸附模型研究 | 第48-49页 |
3.3.7 MGO-CD对DOX和EPI的释放作用研究 | 第49-50页 |
3.3.8 磁性纳米复合物载药前后的细胞成像研究 | 第50-51页 |
3.3.9 磁性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51-52页 |
3.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β-环糊精自组装磁性Fe_3O_4的靶向输送和pH控制释放抗癌药物的研究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54页 |
4.2.2 环糊精自组装磁性纳米复合物(β-CD-MNPs)的制备 | 第54-55页 |
4.2.3 β-CD-MNPs对DOX和EPI的吸附和释放测定 | 第55页 |
4.2.4 激光共聚焦细胞成像试验 | 第55页 |
4.2.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6页 |
4.3.1 β-CD-MNPs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56-60页 |
4.3.2 β-CD-MNPs对DOX和EPI的吸附作用研究 | 第60-61页 |
4.3.3 β-CD-MNPs对DOX和EPI的吸附模型研究 | 第61页 |
4.3.4 β-CD-MNPs对DOX和EPI的释放作用研究 | 第61-62页 |
4.3.5 β-CD-MNPs对DOX和EPI包结位置的分析 | 第62-64页 |
4.3.6 β-CD-MNPs载药前后的细胞成像研究 | 第64-65页 |
4.3.7 β-CD-MNPs载药前后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65-66页 |
4.4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9页 |
5.2 展望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