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隶书风格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清代隶书的发展及影响 | 第10-14页 |
| (一)关于隶书的发展及演变 | 第10-11页 |
| (二)清代隶书兴起的背景 | 第11-12页 |
| (三)隶书在清代的繁荣与发展 | 第12-14页 |
| 二、何绍基隶书风格成因 | 第14-20页 |
| (一)深厚的家学渊源 | 第14-15页 |
| (二)交游 | 第15-16页 |
| (三)何绍基对汉碑的学习与取法路径 | 第16-20页 |
| 1.对汉碑的转移多师 | 第16-18页 |
| 2.崇尚古意碑帖融合 | 第18-19页 |
| 3.重骨轻姿不求形似 | 第19-20页 |
| 三、何绍基隶书的风格特征 | 第20-30页 |
| (一)苍劲古拙的线条特征 | 第20-23页 |
| (二)宽绰自如的结字空间 | 第23-25页 |
| (三)俊迈飘逸的章法布势 | 第25-27页 |
| (四)篆书因素的借取与揉和 | 第27-30页 |
| 四、何绍基书学思想 | 第30-32页 |
| (一)入俗尚碑的书学思想 | 第30页 |
| (二)坚持个性化与创造性的书学思想 | 第30-32页 |
| 五、何绍基隶书成就及其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2-36页 |
| (一)具有时代坐标意义的书学成就 | 第32-33页 |
| (二)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启示意义 | 第33-36页 |
| 1.对学习书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 第33页 |
| 2.学书应掌握方法,循序渐进 | 第33-34页 |
| 3.书法创作应当把握个性化和创作性 | 第34页 |
|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 第34-35页 |
| 5.对笔者隶书创作的启发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注释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