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抑制潜供电弧的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课题的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潜供电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潜供电弧的实验研究 | 第9-10页 |
·潜供电弧参数的研究 | 第10页 |
·潜供电弧的仿真分析 | 第10-11页 |
·潜供电弧抑制措施的研究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2 有无并联电抗器的线路抑制潜供电弧的措施分析 | 第13-27页 |
·有并联电抗器的线路抑制潜供电弧的措施分析 | 第13-21页 |
·并联电抗器安装地点的选择 | 第13页 |
·并联电抗器补偿度的选择 | 第13页 |
·单回线路并联电抗器中性点小电抗的计算 | 第13-15页 |
·双回线路并联电抗器中性点小电抗的计算 | 第15-18页 |
·双回线路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的计算 | 第18-21页 |
·无并联电抗器的线路抑制潜供电弧的措施分析 | 第21-26页 |
·高速接地开关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高速接地开关对潜供电弧参数的影响 | 第22页 |
·影响高速接地开关的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的计算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电弧的建模 | 第27-41页 |
·建模概述 | 第27页 |
·电弧模型的分析 | 第27-30页 |
·一次电弧模型 | 第27-28页 |
·二次电弧模型分析 | 第28-29页 |
·二次电弧熄弧判据 | 第29-30页 |
·电弧的建模 | 第30-39页 |
·仿真软件ATP-EMTP介绍 | 第30-31页 |
·电弧的建模思路 | 第31-32页 |
·电弧的建模过程 | 第32-33页 |
·电弧的仿真结果 | 第33-39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潜供电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5页 |
·采用并联电抗器中性点加小电抗的熄弧方法 | 第41-50页 |
·小电抗取值的影响 | 第41-43页 |
·故障点位置的影响 | 第43页 |
·线路换位方式的影响 | 第43-46页 |
·高抗补偿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线路塔型的影响 | 第47-49页 |
·土壤电阻率的影响 | 第49页 |
·其他因素 | 第49-50页 |
·采用高速接地开关的熄弧方法 | 第50-53页 |
·换位方式的影响 | 第50-51页 |
·HSGS接地电阻的影响 | 第51-52页 |
·弧道电阻的影响 | 第52-53页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基于潜供电弧自灭特性的重合闸时间整定 | 第55-60页 |
·有补偿线路单相重合闸的时间整定 | 第56-58页 |
·无补偿线路单相重合闸的时间整定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