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细胞周期蛋白 | 第8-11页 |
·细胞周期蛋白的基本概况 | 第8-9页 |
·细胞周期蛋白的结构特点 | 第9页 |
·细胞周期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 | 第9-11页 |
·细胞周期蛋白H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拟南芥CyclinH的研究发现 | 第12-13页 |
·其他物种Cyclin等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CyclinH的其他功能 | 第13-14页 |
·蛋白质三维结构测定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拟南芥CyclinH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18-34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18页 |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培养基以及各种相关试剂配制 | 第1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5页 |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 | 第19-21页 |
·植物材料的处理 | 第19页 |
·器皿的处理 | 第19-20页 |
·试剂溶液的处理 | 第20页 |
·植物总RNA的提取、质量鉴定和cDNA的合成 | 第20-21页 |
·AtCyclinH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21-25页 |
·AtCyclinH基因的克隆 | 第21页 |
·基因片段的分离与回收 | 第21-22页 |
·回收产物与pMD19- T simple载体的连接 | 第22页 |
·大肠杆菌DH5α、DE3、Rosetta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2-23页 |
·重组质粒热激法转化DH5α 感受态细胞 | 第23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鉴定 | 第23页 |
·重组质粒DNA与载体质粒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重组质粒DNA与载体质粒DNA的双酶切与连接 | 第24-25页 |
·AtCyclinH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拟南芥总RNA提取分析 | 第25-26页 |
·AtCyclinH基因各片段载体的构建 | 第26-29页 |
·AtCyclin H基因各片段的克隆 | 第26-27页 |
·AtCyclin H基因各片段和载体的酶切连接 | 第27页 |
·AtCyclin H基因各片段载体的菌检和验证 | 第27-29页 |
·AtCyclin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序列分析 | 第29-34页 |
·AtCyclin H基因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AtCyclinH与人类和水稻CyclinH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31-32页 |
·AtCyclinH三级结构预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AtCyclinH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鉴定与晶体初筛 | 第34-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材料 | 第34页 |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4页 |
·培养基以及各种相关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9页 |
·亲和层析的原理、蛋白诱导表达原理及SDS-PAGE胶配置 | 第35-37页 |
·重组AtCyclinH蛋白的可溶性条件筛选 | 第37页 |
·重组AtCyclinH蛋白的小量纯化条件摸索 | 第37-38页 |
·重组AtCyclinH蛋白的大量纯化 | 第38页 |
·Western blot鉴定AtCyclin H蛋白 | 第38-39页 |
·AtCyclinH重组蛋白的质谱实验鉴定 | 第39页 |
·AtCyclinH蛋白晶体生长条件初筛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AtCyclinH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第39-44页 |
·AtCyclinH重组蛋白的小量表达检测 | 第39-42页 |
·AtCyclinH蛋白的分子筛层析 | 第42-44页 |
·Western检测AtCyclinH蛋白 | 第44-45页 |
·AtCyclinH蛋白的多肽指纹图谱验证 | 第45页 |
·初步晶体筛选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拟南芥CyclinH蛋白生物特征性的研究 | 第46-60页 |
·材料 | 第46页 |
·材料 | 第46页 |
·仪器设备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9页 |
·AtCyclinH重组蛋白的戊二醛交联实验 | 第46页 |
·AtCyclinH重组蛋白的圆二色谱实验 | 第46-47页 |
·AtCyclinH重组蛋白的稳定性实验 | 第47-48页 |
·常温下稳定性实验 | 第47页 |
·热稳定性试验 | 第47-48页 |
·非变性Native胶检测 | 第48页 |
·胰凝乳蛋白酶酶切实验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戊二醛交联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页 |
·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CD)结果的拟合和分析 | 第49-50页 |
·蛋白稳定性实验的分析 | 第50-54页 |
·蛋白常温下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蛋白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1-54页 |
·Native胶检测蛋白的状态以及其和金属离子结合的情况 | 第54-55页 |
·糜蛋白酶(Chymotrypsin)酶切实验分析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