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1-15页 |
·主要禾谷类植物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竹子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3-15页 |
·以种胚为外植体 | 第13-14页 |
·以芽为外植体 | 第14页 |
·以花药花序为外植体 | 第14-15页 |
·以笋及笋箨片为外植体 | 第15页 |
2 影响植物再生能力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基因型 | 第15-16页 |
·外植体类型 | 第16-17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17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7-18页 |
3 利用NIR基因提高植物再生能力的研究 | 第18-19页 |
4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主要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研究 | 第19-20页 |
·竹子转基因研究 | 第20页 |
5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竹种NIR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外植体消毒 | 第21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页 |
·愈伤组织增殖 | 第21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版纳甜龙竹NIR基因克隆和载体构建 | 第2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试剂和菌种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总RNA提取 | 第25页 |
·RNA的反转录 | 第25-26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26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6-27页 |
·PCR产物胶回收 | 第27-28页 |
·高保真酶扩增目的基因加尾 | 第28页 |
·连接反应 | 第28页 |
·不同菌种感受态的制备 | 第28-29页 |
·转化 | 第29-30页 |
·菌液PCR检测及测序 | 第30-31页 |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1页 |
·In-fusion克隆技术构建载体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毛竹、水稻和版纳甜龙竹总RNA提取结果 | 第32-33页 |
·毛竹、水稻和版纳甜龙竹NiR基因ORF序列获得 | 第33-34页 |
·版纳甜龙竹Ni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8页 |
·版纳甜龙竹NiR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34-36页 |
·NiR基因的活性位点分析 | 第36-38页 |
·DhNiR和OsNiR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2页 |
·DhNiR和OsNiR片段和pC1301质粒酶切连接验证 | 第38-40页 |
·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及验证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版纳甜龙竹NIR转基因研究 | 第42-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农杆菌菌株与质粒 | 第42页 |
·水稻的遗传转化体系 | 第42-43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2页 |
·预培养 | 第42页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42页 |
·感菌与共同培养 | 第42页 |
·愈伤组织的抗生素筛选 | 第42-43页 |
·水稻的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生根 | 第43页 |
·竹子的遗传转化 | 第43-44页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43页 |
·农杆菌侵染及共培养 | 第43-44页 |
·恢复培养 | 第44页 |
·筛选培养 | 第44页 |
·分化培养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版纳甜龙竹NiR基因转化水稻 | 第44-45页 |
·版纳甜龙竹NiR基因转化竹子 | 第45-46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分子鉴定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1 结论 | 第48页 |
·不同竹种NiR活性的测定 | 第48页 |
·版纳甜龙竹NiR基因克隆和载体构建 | 第48页 |
·转基因研究 | 第48页 |
2 讨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图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