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界水中渣油和聚烯烃的共裂化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1-15页 |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11-13页 |
|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 第13-15页 |
| ·亚(超)临界水 | 第15-18页 |
| ·亚(超)临界水的热力学性质 | 第15-16页 |
| ·亚(超)临界水的氢键 | 第16页 |
| ·亚(超)临界水的离子积 | 第16-17页 |
| ·亚(超)临界水的扩散性质 | 第17页 |
| ·亚(超)临界水的介电常数 | 第17-18页 |
| ·亚(超)临界水中的离子反应 | 第18页 |
| ·烃类物质的热裂解机理 | 第18-23页 |
| ·轻质烃的热裂解 | 第18-20页 |
| ·聚烯烃的热裂解 | 第20-23页 |
| ·渣油/聚烯烃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裂解 | 第23-25页 |
| ·渣油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裂解 | 第23-24页 |
| ·聚烯烃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裂解 | 第24-25页 |
| ·重质烃/煤与聚合物的共裂化 | 第25页 |
| ·亚临界水中进行重质烃/聚合物共裂化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裂化反应流程 | 第28页 |
| ·产物的分离和分析 | 第28-32页 |
| 第4章 亚(超)临界水中的相结构 | 第32-35页 |
| 第5章 亚临界水中渣油的热裂化实验结果 | 第35-41页 |
| ·诱导期现象 | 第35-36页 |
| ·水密度对裂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反应温度对裂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结焦行为 | 第38-41页 |
| 第6章 亚临界水中渣油的热裂化机理及相态分布 | 第41-45页 |
| ·裂化反应机理 | 第41-42页 |
| ·裂化体系的相态分布 | 第42-45页 |
| 第7章 亚临界水中渣油/聚烯烃的共裂化实验结果 | 第45-50页 |
| ·水密度对共裂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反应温度对共裂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共裂化的结焦行为 | 第48-50页 |
| 第8章 渣油/聚乙烯共裂化网络的耦合和相态结构 | 第50-54页 |
| ·亚临界水中渣油/聚乙烯共共裂化体系的相态结构 | 第50-51页 |
| ·共裂化体系的耦合机理 | 第51-54页 |
| 第9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