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濉河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城市化导致城市滨水生态的破坏 | 第10页 |
| ·城市居民对滨水空间的诉求 | 第10页 |
| ·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文化的缺失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设计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设计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 ·生态恢复理论 | 第12页 |
| ·生物多样性理论 | 第12页 |
| ·运动处方理念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 第13-20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 第17-20页 |
| 2 规划地概况 | 第20-26页 |
| ·区位关系 | 第20-21页 |
| ·地理区位 | 第20-21页 |
| ·交通区位 | 第21页 |
| ·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 ·水文条件 | 第21-22页 |
|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 ·人文条件 | 第22页 |
| ·人文历史 | 第22页 |
| ·民俗文化 | 第22页 |
| ·现状场地 | 第22-24页 |
| ·现状用地类型 | 第22-23页 |
| ·现状植被 | 第23-24页 |
| ·场地内部现状 | 第24页 |
| ·濉河风光带开发与利用SWOT分析 | 第24-26页 |
| ·优势 | 第24-25页 |
| ·劣势 | 第25页 |
| ·机遇 | 第25页 |
| ·挑战 | 第25-26页 |
| 3 规划设计构思 | 第26-29页 |
| ·规划设计依据 | 第26页 |
| ·规划设计目标 | 第26页 |
| ·尊重自然,营造和谐滨水 | 第26页 |
| ·传承文脉、构建城市意向 | 第26页 |
| ·通城达江,发展生活岸线 | 第26页 |
| ·立足现状,创造区域引擎 | 第26页 |
|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6-27页 |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27页 |
| ·科学布局原则 | 第27页 |
| ·整体协调原则 | 第27页 |
| ·废物利用原则 | 第27页 |
| ·规划设计定位 | 第27-29页 |
| 4 总体设计 | 第29-33页 |
| ·总体规划结构 | 第29页 |
| ·功能分区规划 | 第29-31页 |
| ·生态休闲区 | 第29-30页 |
| ·活力城市区 | 第30-31页 |
| ·交通分析 | 第31-32页 |
| ·道路系统 | 第31页 |
| ·道路游线设计 | 第31-32页 |
| ·总平面图 | 第32-33页 |
| 5 专项设计 | 第33-42页 |
| ·种植设计 | 第33-36页 |
| ·种植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 ·分区设计 | 第34-35页 |
| ·绿化树种选择 | 第35-36页 |
| ·竖向分析 | 第36-38页 |
| ·高程分析 | 第36页 |
| ·剖立面分析 | 第36-38页 |
| ·驳岸分析 | 第38-39页 |
| ·景观设施 | 第39-40页 |
| ·公共服务设施 | 第39页 |
| ·管理设施 | 第39页 |
| ·游览设施 | 第39-40页 |
| ·地域文化元素 | 第40页 |
| ·照明设计 | 第40-41页 |
| ·生态专项设计 | 第41-42页 |
| ·雨水收集系统 | 第41-42页 |
| ·生态铺装 | 第42页 |
| ·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 第42页 |
| 6 项目总结与展望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 第45-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