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设计步骤 | 第11-12页 |
| 2 城市滨水区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外城市滨水区实践概述 | 第12-13页 |
| ·国外城市滨水区理论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内城市滨水区实践概述 | 第14页 |
| ·国内城市滨水区理论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 ·小结 | 第15-16页 |
| 3 城市滨水区建设具体案例分析 | 第16-20页 |
| ·法国里昂城市河流恢复实践 | 第16-17页 |
| ·巴黎塞纳河贝西区更新 | 第17页 |
| ·“巴黎左岸”项目执行 | 第17-18页 |
|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设计 | 第18-19页 |
| ·遂宁涪江江岸再生规划 | 第19-20页 |
| 4 城市滨水区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 ·相关概念与定义 | 第20-21页 |
| ·城市滨水区 | 第20-21页 |
| ·城市滨水区功能 | 第21页 |
| ·城市滨水区的分类 | 第21页 |
| ·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 ·可持续性景观 | 第21-22页 |
| ·景观生态学 | 第22页 |
| ·低影响开发 | 第22页 |
| ·环境心理学 | 第22页 |
| 5 生活的河川——宁波奉化江东岸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内容 | 第22-36页 |
| ·基地分析 | 第22-28页 |
| ·区位分析 | 第22-24页 |
| ·地理气候 | 第24页 |
| ·水文分析 | 第24-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 ·土壤植被 | 第25-26页 |
| (1) 土壤分析 | 第25-26页 |
| (2) 植被分析 | 第26页 |
| ·历史人文 | 第26-27页 |
| ·基地现况 | 第27-28页 |
| ·鄞州奉化江东岸基地诊断 | 第28页 |
| ·潜力分析 | 第28页 |
| ·限制分析 | 第28页 |
| ·机遇分析 | 第28页 |
| ·挑战分析 | 第28页 |
| ·“生活的河川”滨江景观带规划构想 | 第28-31页 |
| ·规划依据 | 第28-30页 |
| ·规划原则 | 第30页 |
| (1) 可持续景观原则 | 第30页 |
| (2) 土地复合开发原则 | 第30页 |
| (3) 文脉传承原则 | 第30页 |
| (4) 智慧江滨原则 | 第30页 |
| ·规划议题与策略 | 第30-31页 |
| (1) 自给自足,园区自我管理 | 第30页 |
| (2) 挖掘活力,空间价值再生 | 第30-31页 |
| (3) 拾取乡愁,文脉记忆重现 | 第31页 |
| ·规划目标愿景 | 第31页 |
| ·“生活的河川”分区规划设计说明 | 第31-32页 |
| ·活力水岸区 | 第31页 |
| ·生态科普区 | 第31-32页 |
| ·湿地花塘区 | 第32页 |
| ·清新养生区 | 第32页 |
| ·“生活的河川”具体阐释——专项设计说明 | 第32-35页 |
| ·可持续雨水花园设计 | 第32页 |
| ·低碳交通组织设计 | 第32-33页 |
| ·竖向设计 | 第33页 |
| ·生态优化驳岸设计 | 第33-34页 |
| ·生境优化种植设计 | 第34页 |
| ·园区建筑设计 | 第34-35页 |
| ·热力管改造设计 | 第35页 |
| ·节能灯光设计 | 第35页 |
| ·智慧江滨设计 | 第35页 |
| ·经济技术指标 | 第35-36页 |
| 6 “生活的河川”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总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录 | 第39-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