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 2.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内涵、理论以及作用机理 | 第19-25页 |
| ·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的内涵 | 第19-20页 |
|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页 |
| ·科技创新的内涵 | 第19-20页 |
| ·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 ·城镇化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 ·科技创新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 ·科技创新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机理 | 第22-25页 |
| ·科技创新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 第22-23页 |
| ·科技创新有利于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 | 第23页 |
| ·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同进步 | 第23页 |
| ·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城镇和农村生活幸福感 | 第23页 |
| ·科技创新可以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 | 第23-25页 |
| 3.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5-32页 |
|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25-28页 |
|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伪城镇化”现象严重 | 第25-27页 |
|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但是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 第27-28页 |
| ·城镇化空间布局已经确立,但是辐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28页 |
| ·科技创新促进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28-32页 |
|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监管不力 | 第28-29页 |
| ·R&D人员严重缺乏 | 第29-30页 |
| ·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与授权量显著增加 | 第30-31页 |
|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数与成交额稳步增长 | 第31-32页 |
| 4.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影响的研究设计 | 第32-43页 |
| ·科技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8页 |
|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 ·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8页 |
|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38-39页 |
| ·科技创新能力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影响的模型假设 | 第39-43页 |
| ·主导路径分析 | 第39-40页 |
| ·构建模型 | 第40-43页 |
| 5.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3-57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47页 |
| ·数据的来源 | 第43页 |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3页 |
| ·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 第43-44页 |
|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4-47页 |
| ·假设检验 | 第47-56页 |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7-49页 |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49-54页 |
| ·假设检验结果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6.对策与建议 | 第57-59页 |
|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 | 第57-58页 |
| ·大力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 | 第57页 |
| ·加强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 | 第57-58页 |
| ·提升科技创新产出和转化能力,真正将科技成果运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 第58页 |
|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第58-59页 |
| 7.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