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縮写和符号清单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研究设想 | 第17-18页 |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薄膜 | 第20-45页 |
·导电聚合物的元激发 | 第20-25页 |
·文献综述 | 第25-27页 |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薄膜的电化学聚合制备 | 第27-30页 |
·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和合成过程 | 第27-28页 |
·聚苯胺薄膜的电化学聚合 | 第28-29页 |
·聚苯胺掺杂衍生物薄膜的电化学掺杂聚合 | 第29-30页 |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薄膜的性能测试 | 第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不同聚合时间的聚苯胺薄膜的响应 | 第30-32页 |
·不同pH值的聚苯胺薄膜的响应 | 第32-34页 |
·扫描速率对不同pH值的聚苯胺成膜质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电位下聚苯胺薄膜的吸收光谱 | 第36-37页 |
·聚苯胺衍生物循环伏安响应及颜色变化 | 第37-40页 |
·聚苯胺衍生物薄膜的吸收光谱 | 第40-41页 |
·二苯胺磺酸钠掺杂聚苯胺薄膜的电流-时间响应 | 第41-42页 |
·二苯胺磺酸钠掺杂聚苯胺薄膜的吸收光谱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3 螺距随温度变化可控的N~*相液晶 | 第45-63页 |
·手征性向列相液晶 | 第45-47页 |
·文献综述 | 第47-50页 |
·手性衍生物合成制备及其化学结构表征 | 第50-53页 |
·实验试剂和合成路线 | 第50-51页 |
·合成过程和化学结构表征 | 第51-53页 |
·热致手性翻转N~*相液晶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 第53-55页 |
·N~*相液晶制备 | 第53-54页 |
·N~*相液晶性能测试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手性衍生物诱导形成具有热致手性翻转的N~*相液晶 | 第55-56页 |
·末端烷基链长度对手性衍生物螺旋扭曲行为的影响 | 第56-58页 |
·分子刚性结构对手性衍生物螺旋扭曲行为的影响 | 第58页 |
·手性中心数目对手性衍生物螺旋扭曲行为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两种手性化合物混合后的相变行为 | 第60页 |
·诱导形成的N~*相液晶的螺距随温度变化的可控性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4 具有光谱转换性能的稀土离子掺杂氟氧化物 | 第63-80页 |
·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 | 第63-67页 |
·文献综述 | 第67-68页 |
·增强Er~(3+)掺杂中红外发光的技术路线 | 第68-69页 |
·稀土离子掺杂的氟氧化物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样品制备 | 第69-70页 |
·样品性能测试 | 第7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两种不同基质氟氧化物的吸收光谱和J-O参数 | 第70-72页 |
·两种不同基质氟氧化物的激光激发荧光光谱 | 第72-74页 |
·Er~(3+)/Nd~(3+)共掺杂氟氧化物玻璃的吸收光谱 | 第74-75页 |
·Er~(3+)/Nd~(3+)共掺杂氟氧化物玻璃的荧光光谱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5 共轭体系激光限幅材料 | 第80-122页 |
·共轭体系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 第80-82页 |
·文献综述 | 第82-87页 |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光限幅 | 第82-84页 |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物的光限幅 | 第84-85页 |
·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光限幅 | 第85-87页 |
·富勒烯、碳纳米管复合物以及石墨烯的激光限幅性能 | 第87-120页 |
·富勒烯、碳纳米管复合物制备与表征 | 第87-97页 |
·富勒烯、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激光限幅性能 | 第97-113页 |
·石墨烯的激光限幅性能 | 第113-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6 结论 | 第122-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1-14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