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馆圣贤祭祀分析--以山左会馆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六 论点问题 | 第13页 |
七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北京会馆祭祀概述 | 第14-27页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基础 | 第14-18页 |
一 会馆及其人类学意义 | 第14-16页 |
二 北京会馆的发展组成 | 第16-17页 |
三 北京会馆的历史作用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表现 | 第18-23页 |
一 祭祀仪式 | 第18-19页 |
二 会馆祭祀的目的 | 第19-20页 |
三 北京会馆祭祀的对象和参祭人 | 第20页 |
四 北京会馆祭祀的空间场所 | 第20-22页 |
五 北京会馆祭祀的仪式过程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调研 | 第23-27页 |
一 北京会馆祭祀调查的方法范围 | 第23-24页 |
二 北京会馆祭祀调查的成果分析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北京会馆圣贤祭祀特点分析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对象特点 | 第27-29页 |
一 人多神少 | 第27-29页 |
二 社会原因 | 第29页 |
第二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范围特点 | 第29-33页 |
一 覆盖全面 | 第30-31页 |
二 土客结合 | 第31-32页 |
三 首都功能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关系特点 | 第33-36页 |
一 地缘为主 | 第33-34页 |
二 “业、血”辅助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形式特点 | 第36-39页 |
一 重礼轻艺 | 第36-37页 |
二 社会原因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山左会馆孔子祭祀个例分析 | 第39-53页 |
第一节 山左会馆相关情况介绍 | 第39-42页 |
一 大而杂 | 第39-40页 |
二 名且默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山左会馆设祭仪节介绍 | 第42-43页 |
一 本书简介 | 第42页 |
二 出版原因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山左会馆祭品制造调查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山左会馆祭孔特点分析 | 第45-53页 |
一 对象:有人无神 | 第45页 |
二 范围:有客有土 | 第45页 |
三 关系:血缘突出 | 第45-46页 |
四 形式:有礼无乐 | 第46-53页 |
第四章 会馆圣贤祭祀的价值意义与文化遗产保护 | 第53-61页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53-56页 |
一 历史价值 | 第5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53-55页 |
三 措施设想 | 第55-56页 |
第二节 “虚拟保护”会馆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思考 | 第56-61页 |
一 多年实践 | 第56-57页 |
二 虚拟保护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9页 |
1. 北京姚江会馆访查记 | 第72-76页 |
2. 《北京余姚会馆碑记》注释 | 第76-79页 |
3. 《吉林先哲祠记》注释 | 第79-82页 |
4. 《吉林先哲题名》注释 | 第82-84页 |
5. 《创建商山会馆记》注释 | 第84-86页 |
6. 《古瀛郡馆碑记》注释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