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华阴老腔电视呈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1页
        1.2.1 对于老腔艺术的研究第9-10页
        1.2.2 对于传统文化电视化呈现的研究第10-11页
    1.3 创新之处第11页
    1.4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1 文本分析法第11页
        1.4.2 田野调查法第11页
        1.4.3 访谈法第11-12页
第二章 华阴老腔的历史追溯第12-16页
    2.1 源起第12-14页
        2.1.1 历史渊源第12-13页
        2.1.2 名字由来第13页
        2.1.3 唱词取材第13页
        2.1.4 表演形式第13-14页
    2.2 兴衰起伏第14-16页
        2.2.1 三起三落两转折第14页
        2.2.2 正宗新派两传承第14-16页
第三章 华阴老腔电视呈现的历程第16-20页
    3.1 新闻联播的阶段性报道第17页
    3.2 东方卫视大胆尝试第17-18页
    3.3 新媒体多渠道转发第18页
    3.4 网络形成热议话题第18-19页
    3.5 终于登上春晚舞台第19-20页
第四章 多角度解读华阴老腔的电视呈现第20-28页
    4.1 老腔新唱——符码的重组第20-22页
        4.1.1 电视传播符号第20页
        4.1.2 老腔符码的重组第20-21页
        4.1.3 地域符号的融合第21-22页
    4.2 老腔新唱——视听的刷新第22-24页
        4.2.1 舞美效果:视觉体验的冲击第23页
        4.2.2 黄土摇滚:听觉体验的刷新第23页
        4.2.3 电视语言:蒙太奇的魅力第23-24页
    4.3 老腔新唱——传播的力量第24-26页
        4.3.1 传播是活态艺术的生命第24-25页
        4.3.2 传播效果会影响生命力第25-26页
    4.4 老腔新唱——美感的再现第26-28页
        4.4.1 美根植于劳动第26页
        4.4.2 美延续于分享第26-27页
        4.4.3 美价值于快感第27-28页
第五章 电视呈现对华阴老腔的影响第28-35页
    5.1 电视是传统媒体大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第28-29页
    5.2 传统舞台的老腔艺术与大众了解程度分析第29-31页
    5.3 电视呈现是否为创新型老腔提高知名度第31-32页
    5.4 电视呈现后带来的直观改变第32-35页
        5.4.1 付费也愿意观看老腔表演第32-33页
        5.4.2 微信覆盖的提高第33页
        5.4.3 经济收益的改观第33-34页
        5.4.4 年轻一代的接受第34-35页
第六章 老腔电视呈现的提高与发展第35-42页
    6.1 视觉符号的丰富第35页
    6.2 听觉符号的多变第35页
    6.3 故事性元素的探索第35-36页
    6.4 电视的多元互动第36-38页
        6.4.1 线下演绎的转播第36-37页
        6.4.2 线上形式的互动第37页
        6.4.3 和主流艺术牵手第37-38页
    6.5 回归艺术传承本身第38-42页
        6.5.1 传承者打开思路第38-39页
        6.5.2 被传承者匠心精神第39-40页
        6.5.3 融入阶段教育第40页
        6.5.4 开设相关专业第40-42页
结语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慈善组织自治性研究
下一篇: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对《孤独的美食家》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