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陷麻消痰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0-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第13-27页
 1 现代医学的认识第13-17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定义第13页
   ·CAP的流行病学第13-14页
   ·CAP病原学特点第14页
   ·CAP的诊断第14-16页
     ·诊断标准第14-15页
     ·CAP相关检查第15-16页
       ·病原学检查第15-16页
       ·胸部影像学检查第16页
   ·CAP的治疗第16-17页
     ·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第16页
     ·抗感染治疗第16-17页
 2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研究概述第17-27页
   ·病名的认识第17-18页
   ·风温肺热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8-19页
   ·中医对风温肺热病辨证分型的认识第19页
   ·中医对痰产生的认识第19-21页
     ·外感六淫第20页
     ·脏腑功能失调第20-21页
       ·肺脏功能失调第20页
       ·脾脏功能失调第20页
       ·肾脏功能失调第20-21页
     ·饮食失宜第21页
     ·痰血同源第21页
   ·中医对痰与温病相关性的认识第21-23页
     ·温病痰证的形成第21-22页
     ·痰对温病发展传变的影响第22-23页
       ·痰助火热炽盛第22页
       ·痰引邪气内陷第22页
       ·痰凝血瘀难行第22-23页
   ·中医对热的认识第23-24页
     ·热的来源及属性第23页
     ·热的特征第23-24页
   ·痰热的产生第24-25页
     ·因痰生热,痰浊阻滞,郁而化热第24页
     ·内生火热,痰热互结第24页
       ·肺热生痰第24页
       ·胃热生痰第24页
       ·肝火生痰第24页
       ·心火生痰第24页
       ·五志之火生痰第24页
     ·外感邪热,灼液为痰第24-25页
       ·肺热壅滞第25页
       ·胃热蕴结第25页
       ·热邪扰心第25页
       ·湿热内蕴第25页
   ·痰热的致病特点第25-26页
     ·痰因热而弥结第25-26页
     ·热依于痰而不散第26页
   ·陷麻消痰汤治疗CAP(痰热壅肺证)的理论依据第26-27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7-40页
 1 研究对象第27-29页
   ·病例来源第27页
   ·诊断标准第27-28页
     ·西医诊断标准第27-28页
     ·中医诊断标准第28页
   ·纳入标准第28页
   ·排除标准第28-29页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第29页
 2 研究方法第29-34页
   ·随机对照分组第29页
   ·治疗方案第29-30页
     ·常规基础治疗方案第29-30页
     ·治疗组方案第30页
     ·对照组方案第30页
   ·指标及检测方法第30-31页
     ·安全性指标第30-31页
     ·疗效观测指标第31页
   ·评分标准第31-33页
     ·西医评分标准第31页
     ·中医证候评分(见表1)及疗效第31-33页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第33-34页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34页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34页
 3 统计学方法第34-35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脱落病例第35页
   ·一般资料第35页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第35-38页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第35-36页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第36页
     ·两组中医证候平均积分差值对比第36-37页
     ·两组单项症状、体征的疗效对比第37-38页
     ·两组胸部影像学变化比较第38页
   ·两组患者痰细菌培养情况第38-39页
   ·安全与不良事件观察第39页
 5 治疗方案总结第39-40页
 6 治疗后两组安全与不良事件观察第40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40-45页
 1 陷麻消痰汤的方义分析第40-41页
 2 陷麻消痰汤中药物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第41-42页
 3 陷麻消痰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第42-43页
   ·小陷胸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第42-43页
   ·麻杏石甘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第43页
 4 研究结果讨论第43-45页
   ·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改善第43-44页
   ·炎性指标改善情况第44-45页
   ·胸部CT改善情况第45页
第四部分 结语第45-46页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综述第50-57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肺肠合治法对肠道菌群失调合并过敏性哮喘大鼠肺肠组织IL-4/IFN-γ及T-bet/Gata-3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针刺治疗鼻唇沟纹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