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望龄哲学思想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动机 | 第9-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关于陶望龄的总体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陶望龄哲学思想的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2 陶望龄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5-22页 |
·陶望龄生平与家学渊源 | 第15-17页 |
·陶望龄生平 | 第15-16页 |
·陶望龄的家学渊源 | 第16-17页 |
·晚明王学的传承与演变 | 第17-20页 |
·晚明“禅宗之风”的兴起 | 第20-22页 |
3 陶望龄的心学思想 | 第22-35页 |
·心性论 | 第22-28页 |
·陶望龄“心性论”内涵 | 第22-23页 |
·陶望龄“心性论”与阳明“心学” | 第23-25页 |
·陶望龄“心性论”与公安“性灵”说 | 第25-28页 |
·明哲保身论思想 | 第28-35页 |
·陶望龄明哲保身论的思想内涵 | 第28-29页 |
·陶望龄明哲保身论与晚明政治 | 第29-31页 |
·陶望龄明哲保身论与晚明思想 | 第31-35页 |
4 陶望龄“以禅诠儒”的禅宗思想 | 第35-40页 |
·陶望龄学禅渊源 | 第35-38页 |
·陶望龄学禅经历 | 第35-36页 |
·陶望龄对佛典的研究 | 第36-38页 |
·陶望龄“以禅诠儒”思想的建立 | 第38-40页 |
·陶望龄以禅诠儒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38-39页 |
·“以禅诠儒”的表达:“良知了生死” | 第39-40页 |
5 总结 | 第40-43页 |
·陶望龄的思想传承 | 第40-41页 |
·陶望龄的学术地位与评价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