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0-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理论创新 | 第14-15页 |
·实践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国联通 W 公司的党建工作概况 | 第16-30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建工作的基本状况 | 第18-26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的思想建设 | 第18-19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的组织建设 | 第19-21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的作风建设 | 第21-23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的制度建设 | 第23-25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的廉政建设 | 第25-26页 |
·中国联通 W 公司党建工作创新的意义 | 第26-30页 |
·推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 第26-27页 |
·巩固党在国有企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 第27-28页 |
·为党的建设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 第28-30页 |
第3章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理念 | 第30-41页 |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服务与促进 | 第30-31页 |
·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 第30页 |
·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企业员工的作用 | 第30-31页 |
·充分发挥党组织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作用 | 第31页 |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成长点:勤政与廉政 | 第31-33页 |
·党员干部要做勤政的楷模:想干事、敢干事 | 第31-32页 |
·党员干部要做优政的楷模:能干事、干成事 | 第32页 |
·党员干部要做廉政的楷模:会共事、不出事 | 第32-33页 |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制高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 | 第33-35页 |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的大局中谋划企业党的建设 | 第33页 |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 第33-34页 |
·在坚持党政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改进基层党的建设 | 第34-35页 |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点:强化与提升 | 第35-38页 |
·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 第35-36页 |
·完善和强化党支部对企业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 第36-37页 |
·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 第37-38页 |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缺失点:轻视与缺位 | 第38-41页 |
·认识的误区——“重经营,轻党建”的观念在国有企业党建中仍然存在 | 第39页 |
·改革的矛盾——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机制转换、跟进不到位的矛盾仍然存在31 | 第39-40页 |
·现实的问题——“兼职化”“老龄化”问题、党建人才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 | 第40-41页 |
第4章 中国联通W公司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 | 第41-55页 |
·理念创新:明确国企党组织的定位 | 第41-44页 |
·明确“有为必有位”的理念 | 第41-42页 |
·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 | 第42-43页 |
·建立“党群工作一体化”的理念 | 第43-44页 |
·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 | 第44页 |
·机制创新:加强组织建设 | 第44-47页 |
·坚持党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机制,保证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 第45页 |
·建立以制度规范提升党建工作的机制 | 第45-46页 |
·建立创先争优和企业内部激励的长效机制 | 第46页 |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新机制 | 第46-47页 |
·制度创新:推进规范化建设 | 第47-50页 |
·创新企业党组织队伍的培养教育机制 | 第48页 |
·创新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制度 | 第48-49页 |
·创新国有企业党内民主制度 | 第49页 |
·创新企业反腐倡廉制度 | 第49-50页 |
·方法载体创新:创特色树品牌 | 第50-55页 |
·打造“数字党建”,使党建工作信息化 | 第50-51页 |
·打造“人文党建”,使党建服务人本化 | 第51-52页 |
·打造“务实党建”,使目标责任具体化 | 第52页 |
·打造“民主党建”,使党建工作民主化 | 第52-53页 |
·打造“特色党建”,使党建活动品牌化 | 第53-5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