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7页 |
·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界定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生态补偿效率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致贫原因的研究 | 第13页 |
·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生态补偿与扶贫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扶贫与生态保护关系的研究 | 第16页 |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理论 | 第19页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0-21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2-26页 |
·基本情况 | 第22页 |
·规划范围 | 第22页 |
·自然条件 | 第22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2-24页 |
·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 第22-23页 |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 第23-24页 |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4-26页 |
·经济发展落后 | 第24页 |
·贫困问题突出 | 第24页 |
·基础设施薄弱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 第25-26页 |
第4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贫困成因及生态补偿的减贫路径研究 | 第26-31页 |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贫困成因研究 | 第26-28页 |
·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约束致贫 | 第27页 |
·农户生产行为固化致贫 | 第27-28页 |
·封闭的山区文化致贫 | 第28页 |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生态补偿的减贫路径研究 | 第28-31页 |
·生态补偿的直接减贫路径 | 第28-29页 |
·生态补偿的间接减贫路径 | 第29-31页 |
第5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生态补偿实践及其效果分析——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例 | 第31-36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模型建立 | 第32页 |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32-33页 |
·实证分析 | 第33-36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3-34页 |
·协整检验 | 第34页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36-39页 |
·研究结论 | 第36页 |
·政策建议 | 第36-39页 |
·建立多元生态补偿机制 | 第36-37页 |
·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社会意识 | 第37页 |
·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财政投入 | 第37页 |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 第37-38页 |
·完善生态补偿相关配套制度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