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23页 |
| ·青藏高原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限 | 第10-11页 |
| ·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 | 第11-13页 |
| ·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 | 第13-15页 |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5-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23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46页 |
| ·青藏高原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背景 | 第24-39页 |
|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39-46页 |
| ·西宁盆地 | 第39-44页 |
| ·拉脊山 | 第44-45页 |
| ·大坂山 | 第45-46页 |
| 3 裂变径迹方法 | 第46-62页 |
| ·裂变径迹方法历史 | 第46-47页 |
| ·裂变径迹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7-49页 |
| ·裂变径迹年龄计算 | 第49-54页 |
| ·裂变径迹的退火 | 第54-62页 |
| ·裂变径迹在地质时限的退火研究 | 第55-56页 |
| ·裂变径迹退火过程的实验室研究 | 第56-62页 |
| 4 裂变径迹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2-97页 |
| ·样品采集 | 第62-68页 |
| ·实验过程 | 第68页 |
| ·实验结果 | 第68-86页 |
| ·西宁盆地样品测试结果 | 第69-76页 |
| ·拉脊山地区样品测试结果 | 第76-81页 |
| ·大坂山地区样品测试结果 | 第81-8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6-90页 |
| ·西宁盆地实验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 ·拉脊山实验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 ·大坂山实验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 ·西宁盆地及其两侧山体热历史模拟 | 第90-97页 |
| ·西宁盆地热历史模拟 | 第90-93页 |
| ·拉脊山热历史模拟模拟 | 第93-95页 |
| ·大坂山热历史模拟 | 第95-97页 |
| 5 讨论 | 第97-113页 |
| ·西宁盆地及其两侧山体剥露特征和剥露历史 | 第97-101页 |
| ·西宁盆地基底剥露特征和剥露历史 | 第97页 |
| ·拉脊山地区剥露特征和剥露历史 | 第97-100页 |
| ·大坂山地区剥露特征和剥露历史 | 第100-101页 |
| ·西宁盆地及周围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剥露历史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演化的启示意义 | 第101-109页 |
| ·西宁盆地性质及演化模式 | 第109-113页 |
| 6 结论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 附录 | 第12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