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新时期国内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社会救助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研究目的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第10-11页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第11-12页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创新之处第13页
2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概述第13-20页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第13-15页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含义第14页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特征第14-15页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典型案例第15-17页
     ·自然灾害第15页
     ·事故灾难第15-16页
     ·公共卫生事件第16-17页
     ·社会安全事件第17页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第17-20页
     ·减缓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第17-19页
     ·破坏社会环境的稳定第19页
     ·形成恐慌的社会信任危机第19-20页
3 社会救助概述第20-25页
   ·社会救助的含义和特征第20-22页
     ·社会救助的含义第20页
     ·社会救助的特征第20-21页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第21-22页
   ·社会救助的基础理论第22-23页
     ·正义论第22页
     ·贫困受助论第22-23页
     ·“以人为本”论第23页
   ·社会救助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第23-25页
     ·有利于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第24页
     ·有利于弥补社会体系功能的缺失第24页
     ·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社会和谐氛围第24-25页
4 国外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社会救助实践经验第25-28页
   ·美国首都华盛顿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模式第25-27页
     ·建立具体危机应对机构第25页
     ·严格实施危机应急管理程序第25-26页
     ·规范应对危机行动级别第26页
     ·灾后重建与社会救助机制建立第26-27页
   ·英国首都伦敦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模式第27-28页
     ·建立层次清晰的地方性应急机制第27页
     ·明确应急部门职责第27-28页
     ·社会救助的善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28页
5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的我国社会救助现状分析第28-34页
   ·案例背景第29页
   ·现有社会救助机制在该事件处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第29-31页
     ·及时启用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机制,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第29-30页
     ·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强化奶制品市场质量安全体系运作第30页
     ·医疗机构迅速介入,确保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第30-31页
   ·现有社会救助机制在该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社会危机预防意识有待加强第31页
     ·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第31-32页
     ·危机处理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第32-33页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救助参与率较低第33-34页
6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社会救助机制建设的路径探索第34-39页
   ·深化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的改革第34-35页
     ·由政府牵头建立社会救助统一机构第34页
     ·推行社会救助工作管理规范化第34-35页
     ·建立社会救助监督机制第35页
   ·建立健全有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社会救助的法律体系第35-36页
     ·制定统一的应急基本法第35页
     ·设立相应的专门法律第35-36页
   ·建立有效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第36-37页
     ·提高政府部门的危机反应能力第36页
     ·制定务实有效的救助方案第36-37页
     ·重视灾后处置和经验总结第37页
   ·开发民间组织的社会救助能力第37-38页
     ·转变政府观念第37-38页
     ·培养公民的公益意识第38页
     ·丰富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救助形式第38页
   ·建立社会心理援助疏导机制第38-39页
     ·大力培养社会心理援助疏导的专业人才第38-39页
     ·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第39页
7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致谢第43-44页
作者简介第44-45页
导师简介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研究--以赤峰市为例
下一篇:微博时代政府在网络舆论危机下的公信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