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诱杀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分布 | 第9页 |
·生物学习性 | 第9-11页 |
·成虫 | 第9-10页 |
·幼虫和蛹 | 第10页 |
·产卵、食性 | 第10-11页 |
·松褐天牛的防治 | 第11-13页 |
·化学防治 | 第11-12页 |
·生物防治 | 第12页 |
·物理防治 | 第12-13页 |
·化学引诱剂诱杀 | 第13页 |
·松褐天牛成虫与松材线虫病传播 | 第13-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赣南地区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6-22页 |
·前言 | 第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诱木设置方法 | 第16页 |
·松褐天牛生活史的观察 | 第16-17页 |
·松褐天牛成虫的饲养观察 | 第17页 |
·产卵节律的观察 | 第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0页 |
·生活史 | 第17-19页 |
·室内越冬代及第一代松褐天牛成虫繁殖和寿命 | 第19页 |
·室内和林间饲养的越冬代松褐天牛成虫繁殖和寿命 | 第19-20页 |
·松褐天牛不同时间段刻槽规律 | 第2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0-22页 |
3 松褐天牛种群动态规律研究 | 第22-28页 |
·前言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与天气积分指数关系 | 第22页 |
·不同纬度林间成虫种群动态 | 第22-23页 |
·不同林分湿地松木段成虫羽化规律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羽化历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第23页 |
·不同纬度地区成虫种群动态 | 第23-25页 |
·松褐天牛在不同林分的湿地松上羽化规律研究 | 第25-2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7-28页 |
4 松褐天牛在湿地松树干上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28-34页 |
·前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孔空间格局 | 第29-30页 |
·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孔在树干上的分布格局 | 第30页 |
·蛀入孔、蛀入孔与树高的回归关系 | 第30-31页 |
·诱木下段与整株蛀入孔和羽化孔的回归关系 | 第31-3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5 诱杀型触破式微胶囊剂防治松褐天牛药效试验 | 第34-39页 |
·前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34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室内毒力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林间不同浓度诱杀剂稀释液药效比较 | 第36页 |
·林间不同间隔时间喷诱杀剂药效比较 | 第36-37页 |
·松褐天牛标记释放诱杀实验 | 第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