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和温度对类软岩强度、损伤耗能及蠕变影响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软岩相似材料和模型研究 | 第15-16页 |
|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实验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岩石损伤流变模型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机制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岩体多场耦合流变破坏与控制的研究 | 第21-22页 |
| ·软岩描述、类别、工程特性及其力学属性 | 第22-26页 |
| ·软岩描述 | 第22-23页 |
| ·软岩类别 | 第23-24页 |
| ·软岩工程特性及其力学属性 | 第24-2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 ·创新点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软岩损伤断裂机理研究 | 第30-46页 |
| ·损伤机制研究 | 第31-40页 |
| ·等效性假设 | 第32-36页 |
|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方程 | 第36-39页 |
| ·不可逆热力学基本方程 | 第39-40页 |
| ·断裂机制研究 | 第40-45页 |
| ·裂纹基本类型及尖端应力场 | 第41-42页 |
|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类软岩试件制备及热学性质实验研究 | 第46-56页 |
| ·类软岩的提出 | 第46-47页 |
| ·类软岩试件原材料的选择 | 第47-48页 |
| ·胶结材料的选择 | 第47页 |
| ·充填材料的选择 | 第47-48页 |
| ·主要实验工具及设备 | 第48页 |
| ·类软岩试件配制步骤及用量参数 | 第48-49页 |
| ·类软岩试件热学性质实验研究 | 第49-54页 |
| ·实验原理与步骤 | 第49-5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类软岩单轴抗压强度测试加载研究 | 第56-78页 |
| ·加载系统力学模型 | 第56-59页 |
| ·恒变形速率加载 | 第57-58页 |
| ·恒载荷速率加载 | 第58页 |
| ·伺服控制的本质 | 第58-59页 |
| ·实验仪器 | 第59-61页 |
| ·位移加载速率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1-67页 |
| ·实验内容与步骤 | 第61-62页 |
| ·类软岩A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类软岩C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 ·类软岩D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载荷加载速率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7-70页 |
| ·实验内容及步骤 | 第67-6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 ·砂子粒径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实验内容与步骤 | 第7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类软岩抗拉强度实验研究 | 第71-74页 |
| ·实验内容及步骤 | 第72-7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 ·类软岩单轴抗压强度破坏形式分析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类软岩损伤耗能规律实验研究 | 第78-92页 |
| ·实验原理 | 第78-80页 |
| ·加载速率对损伤耗能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80-84页 |
| ·实验内容与步骤 | 第80-8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 ·温度对损伤耗能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84-90页 |
| ·实验内容与步骤 | 第84-8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六章 类软岩蠕变规律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 第92-122页 |
| ·常用蠕变模型 | 第93-97页 |
| ·经验公式 | 第93-94页 |
| ·基本元件及组合模型 | 第94-96页 |
|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第96-97页 |
| ·类软岩蠕变实验研究 | 第97-106页 |
| ·研究内容 | 第97页 |
| ·实验准备 | 第97页 |
| ·实验方案 | 第97-99页 |
| ·蠕变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 ·类软岩蠕变模型 | 第104-106页 |
| ·类软岩巷道蠕变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6-120页 |
| ·工程背景 | 第106页 |
| ·模型建立 | 第106-108页 |
| ·计算参数设置 | 第108-109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109-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 1.结论 | 第122-124页 |
| 2.展望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与参加的项目 | 第136-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