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可行性 | 第12-13页 |
·广场地域性景观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公众归属感的精神诉求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文献收集法 | 第15页 |
·比较借鉴分析法 | 第15页 |
·调研实证法 | 第15页 |
·实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逻辑推理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解读 | 第17-26页 |
·城市中心广场的概念 | 第17页 |
·地域性理念的兴起 | 第17-20页 |
·后现代主义思潮 | 第17-19页 |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兴起 | 第18页 |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18-19页 |
·新地域主义思潮 | 第19-20页 |
·地域性景观的涵义 | 第20-21页 |
·地域性景观的概念 | 第20-21页 |
·地域性景观的特征 | 第21页 |
·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的特性 | 第21-26页 |
·城市形象的体现 | 第21-22页 |
·文化内涵的表达 | 第22-24页 |
·历史文脉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 第24-25页 |
·时代品格的展示 | 第25-26页 |
第3章 城市中心广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要素 | 第26-33页 |
·自然要素 | 第26-28页 |
·气候条件 | 第26-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自然植被 | 第27-28页 |
·乡土材料 | 第28页 |
·人文因素 | 第28-32页 |
·民风民俗 | 第29页 |
·民间艺术 | 第29-30页 |
·文学作品 | 第30-31页 |
·历史人物 | 第31-32页 |
·经济和技术要素 | 第32-33页 |
第4章 济南泉城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分析 | 第33-38页 |
·泉城广场概述 | 第33页 |
·景观地域性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 第33-38页 |
·水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 第33-36页 |
·水文化元素在广场雕塑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水文化元素在广场水景中的应用 | 第35页 |
·水文化元素在地面铺装上的应用 | 第35-36页 |
·文学作品的提取与应用 | 第36页 |
·历史名入与典故的应用 | 第36-38页 |
第5章 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要求及策略 | 第38-49页 |
·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要求 | 第38-42页 |
·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 第38页 |
·展示当地自然景观 | 第38-39页 |
·提升地区整体形象 | 第39-40页 |
·归属感与公众性的满足 | 第40-41页 |
·整体性与艺术性的追求 | 第41-42页 |
·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 | 第42-49页 |
·乡土植物与硬质景观相结合 | 第42-43页 |
·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技术 | 第43-44页 |
·因地制宜定广场景观主色调 | 第44-45页 |
·结合地域性艺术符号 | 第45-49页 |
·地域性元素符号的提取 | 第46-47页 |
·地域性元素符号的创新 | 第47页 |
·巧用废旧材料营造地域性景观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附录Ⅰ 关于中心广场的景观地域性对人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硏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