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城市居住建筑及住宅景观特质演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插图清单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研究背景第16-20页
     ·引言第16-17页
     ·社会背景第17页
     ·经济背景第17-18页
     ·建设背景第18-20页
   ·研究缘起第20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住宅景观设计设计相关文献综述第21-22页
     ·国外的研究情况第21-22页
     ·我国近年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概况第22页
   ·研究范围第22-23页
   ·研究框图第23-24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4-35页
   ·概念诠释第24-28页
     ·住居学的定义第24页
     ·城市居住空间第24-25页
     ·居住小区第25-26页
     ·环境第26-27页
     ·景观第27-28页
   ·住宅区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第28-35页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第28-29页
     ·景观美学理论第29-31页
     ·景观行为学理论和场所理论第31-35页
第三章 居住区的住宅及景观特质调查研究第35-63页
   ·居住空间的组合与流变第35页
     ·城市居住空间的扩展第35页
   ·城市居住空间户型演进第35-56页
     ·1949年至1979年的基本需求期第35-43页
     ·1979年至1990年是在一定面积上对质量的需求时间段第43-50页
     ·1991年至2000年的住宅建设“质”、“量”并举发展时期第50-52页
     ·2001年至今的房屋占有面积,住户需求与资源供给平衡阶段第52-55页
     ·小结第55-56页
   ·城市居住区景观特质的演变第56-63页
     ·1949年至1979年的第一个发展时期第58-60页
     ·1979年至1995年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第60页
     ·1996年至今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第60-63页
第四章 居住区住宅及景观特质演变及动力机制第63-73页
   ·居住空间景观演变特征第63-68页
     ·空间布局第63-66页
     ·植物规划第66-67页
     ·景观建筑第67-68页
     ·设计思想第68页
   ·居住空间景观特质演变的动力机制第68-73页
     ·自然层面第69页
     ·市场层面第69-70页
     ·政策层面第70-71页
     ·公众层面第71-7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4页
   ·论文结论第73页
   ·论文不足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都市景观特质与价值取向研究
下一篇:某大跨度管桁架屋盖结构的单独与整体分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