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English Catalog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性的概念 | 第13-16页 |
·森林草本可燃物的概念 | 第14页 |
·草本可燃物的燃烧性指标 | 第14-16页 |
·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理化性质与燃烧性的关系 | 第16-18页 |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他因子与可燃物燃烧性关系 | 第18-20页 |
·热分析研究与燃烧性 | 第20-21页 |
·燃烧性其它方面的研究 | 第21-23页 |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 | 第23-27页 |
·生物防火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地被植物的防火原理 | 第23-24页 |
·生物防火林带的优势与作用 | 第24-25页 |
·防火植物的选择 | 第25-26页 |
·我国生物防火林带的发展前景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9-31页 |
·气候 | 第29页 |
·土壤 | 第29页 |
·植被 | 第29-30页 |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火灾历史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草本理化性质分析 | 第31-45页 |
·样品来源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苯—乙醇抽提物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灰分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燃烧速度测定 | 第33页 |
·木素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热值测定 | 第34-36页 |
·含水率测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不同草本苯—乙醇抽提物含量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草本灰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不同草本燃烧速度和灰化时间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不同草本木素含量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不同草本热值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不同含水率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草本各理化指标间的关系分析 | 第45-62页 |
·绝干含水率与燃烧速度的关系分析 | 第45页 |
·灰分含量与燃烧速度的关系分析 | 第45-49页 |
·同一科草本可燃物的灰分含量及其燃烧速度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草本可燃物科与科之间灰分含量与燃烧速度比较分析 | 第48页 |
·草本可燃物阻火效果评估 | 第48页 |
·草本可燃物灰分含量与燃烧速度的关系 | 第48-49页 |
·木素含量与燃烧速度的关系分析 | 第49-53页 |
·同一科草本可燃物的木素含量及其燃烧速度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草本可燃物科与科之间木素含量与燃烧速度比较分析 | 第52页 |
·草本可燃物阻火效果评估 | 第52页 |
·草本可燃物木素含量与燃烧速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灰分含量与苯-乙醇抽提物含量的关系分析 | 第53-57页 |
·同一科草本可燃物的灰分含量及其苯-乙醇抽提物含量比较分析 | 第55页 |
·草本可燃物科与科之间灰分含量与苯-乙醇抽提物含量比较分析 | 第55页 |
·草本可燃物阻火效果评估 | 第55-56页 |
·草本可燃物灰分含量与苯-乙醇抽提物含量的关系 | 第56-57页 |
·木素含量与灰分含量的关系分析 | 第57-60页 |
·同一科草本可燃物的木素含量及其灰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草本可燃物科与科之间木素含量与灰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59页 |
·草本可燃物阻火效果评估 | 第59页 |
·草本可燃物木素含量与灰分含量的关系 | 第59-60页 |
·影响燃烧热值的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草本燃烧性排序归类 | 第62-77页 |
·研究方法 | 第62-65页 |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调查赋值 | 第62页 |
·数学方法的应用 | 第62-65页 |
·模型构建 | 第65-66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66-69页 |
·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66-67页 |
·建立重要性评价矩阵 | 第67页 |
·矩阵重要性判断 | 第67页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7-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5页 |
·燃烧性计算 | 第69-71页 |
·燃烧性与各燃烧性指标间的关系分析 | 第71-72页 |
·燃烧指标聚类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7-82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