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3-17页 |
| ·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3-15页 |
| ·纳米材料研究阶段 | 第15-16页 |
|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6-17页 |
| ·空心球结构纳米材料 | 第17-24页 |
| ·空心球制备方法 | 第17-21页 |
| ·空心球应用领域 | 第21-24页 |
| ·两相法介绍 | 第24-30页 |
| ·两相法定义及类型 | 第24页 |
| ·两相法在纳米材料制备上的应用 | 第24-27页 |
| ·微乳液简介 | 第27-30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41页 |
| 第二章 硫化铜空心球和分级结构的制备 | 第41-77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试剂与测试仪器 | 第42页 |
| ·试剂 | 第42页 |
| ·测试仪器及条件 | 第42页 |
| ·微乳两相法制备硫化铜纳米空心球 | 第42-55页 |
| ·硫化铜纳米空心球制备过程 | 第42-43页 |
| ·纳米空心球的物相表征 | 第43-44页 |
| ·反应条件对空心球形成的影响 | 第44-49页 |
| ·微乳两相法制备空心球机理研究 | 第49-55页 |
| ·直接两相法制备硫化铜微米空心球 | 第55-63页 |
| ·硫化铜微米空心球制备过程 | 第56页 |
| ·微米空心球物相表征 | 第56-57页 |
| ·反应条件对常温空心球形成的影响 | 第57-60页 |
| ·分级空心球的形成 | 第60-62页 |
| ·微米空心球形成机理探讨 | 第62-63页 |
| ·微乳两相法制备硫化铜分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 第63-72页 |
| ·硫化铜分级结构制备过程 | 第63-64页 |
| ·硫化铜分级结构物相表征 | 第64-66页 |
| ·环烷酸铜含量对常温硫化铜产物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环烷酸铜含量对纳米分级结构的影响 | 第67-69页 |
| ·微米花状分级结构形成过程 | 第69-71页 |
| ·分级结构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第三章 二氧化硅空心球和纳米线的制备 | 第77-90页 |
| ·引言 | 第77-78页 |
| ·样品制备与测试 | 第78页 |
| ·样品制备过程 | 第78页 |
| ·样品测试仪器与条件 | 第78页 |
| ·二氧化硅空心球和纳米线物相表征 | 第78-79页 |
| ·工艺参数对二氧化硅空心球形成的影响 | 第79-84页 |
| ·二氧化硅反应过程简介 | 第79-80页 |
| ·不同 TEOS/二甲苯质量比对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 | 第80-81页 |
| ·不同反应温度对空心球形成的影响 | 第81-83页 |
| ·不同氨水含量对空心球形成的影响 | 第83-84页 |
| ·工艺参数对二氧化硅纳米线形成的影响 | 第84-86页 |
| ·反应时间对纳米线形成的影响 | 第84-85页 |
| ·更低的 TEOS/二甲苯质量比对纳米线形成的影响 | 第85-86页 |
| ·二氧化硅空心球和纳米线形成机理研究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第四章 微乳两相法制备镍纳米空心球 | 第90-98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样品制备与测试 | 第90-91页 |
| ·样品制备过程 | 第90-91页 |
| ·样品测试仪器及条件 | 第91页 |
| ·镍空心球物相和形貌表征 | 第91-92页 |
| ·反应条件对镍空心球形成的影响 | 第92-95页 |
|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含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94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94-95页 |
| ·镍空心球形成机理研究 | 第95-96页 |
| ·不同材料空心结构形成的对比分析 | 第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二氧化硅吸附性能和硫化铜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98-121页 |
| ·引言 | 第98-99页 |
| ·二氧化硅空心球和纳米线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 第99-107页 |
| ·吸附试验过程 | 第99-101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01-103页 |
| ·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 第103-105页 |
| ·吸附自由能的计算 | 第105-107页 |
| ·不同形貌硫化铜光学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07-117页 |
| ·不同形貌硫化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质 | 第107-112页 |
| ·不同形貌硫化铜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12-117页 |
| ·小结 | 第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 第六章 主要创新与结论 | 第121-12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 ·主要创新 | 第122-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