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界定 | 第9-18页 |
(一) 前科以及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的含义 | 第9-12页 |
1.国外对前科概念的认识 | 第9-10页 |
2.国内对前科概念的认识 | 第10-11页 |
3.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外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概括 | 第12-18页 |
1.时间条件 | 第12-14页 |
2.主体条件 | 第14-15页 |
3.例外条件 | 第15-16页 |
4.具体操作 | 第16-18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构建的基础分析 | 第18-25页 |
(一) 构建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19-22页 |
1.法理根据 | 第19-20页 |
2.犯罪学角度分析 | 第20-21页 |
3.刑法角度分析 | 第21-22页 |
(二) 构建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5页 |
1.从当前刑事政策角度分析 | 第23-24页 |
2.实践角度分析 | 第24-25页 |
三、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在我国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一) 法律间存有冲突之处 | 第25-26页 |
(二) 名称使用存在差异 | 第26-29页 |
1.前科消灭 | 第26-28页 |
2.刑事污点限制公开 | 第28页 |
3.前科封存 | 第28页 |
4.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 | 第28-29页 |
(三) 消除方式有别 | 第29-30页 |
1.彻底消除 | 第29-30页 |
2.有条件地限制封存 | 第30页 |
(四) 适用范围各地不一 | 第30-31页 |
(五) 启动消灭方式不同 | 第31页 |
(六) 消除后的法律效果有差异 | 第31-32页 |
(七) 贵州省“瓮安试点”的探索状况 | 第32-33页 |
四、 我国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构建设想 | 第33-45页 |
(一) 适当修改相关法律,使制度间不冲突 | 第33-34页 |
(二) 适用范围应当仅限于“轻罪”的记录 | 第34-35页 |
(三) 关于消除的适用条件 | 第35-37页 |
1.表现条件 | 第35-36页 |
2.时间条件 | 第36-37页 |
(四)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操作程序 | 第37-40页 |
1.关于消除的启动方式 | 第37-39页 |
2.关于消除的运行程序 | 第39-40页 |
(五) 关于消除后的法律效果 | 第40-45页 |
1.消除制度的性质认定 | 第41-43页 |
2.消除后法律效果具有不可撤销性 | 第43-44页 |
3.消除后的法律效果在一些特殊问题中的体现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