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相关形态性状数量性状定位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8页 |
| 1.遗传连锁图谱概述 | 第13-32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4-30页 |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原理 | 第14-15页 |
| ·作图群体 | 第15-18页 |
| ·作图标记 | 第18-29页 |
| ·作图软件 | 第29-30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 | 第30-32页 |
| ·基因定位和 QTL 定位 | 第30-31页 |
| ·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 | 第31页 |
| ·比较基因组作图 | 第31-32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 第32页 |
| 2.数量形状定位(QTL 定位) | 第32-38页 |
| ·QTL 作图的统计方法 | 第33-36页 |
| ·基于标记的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 ·基于性状的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动态 QTL 定位 | 第36-37页 |
| ·QTL 定位常用的分析软件 | 第37页 |
| ·QTL 定位应用 | 第37-38页 |
| 3.鱼类遗传图谱构建及 QTL 定位研究现状 | 第38-44页 |
| ·鱼类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 ·鱼类 QTL 定位研究现状 | 第41-44页 |
| 4.本论文的立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44-48页 |
| ·立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44-47页 |
| ·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 第二章 SSR 标记在群体中的基因分型 | 第48-8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8页 |
| ·作图群体 | 第48-49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以及检测 | 第49-5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 ·相关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49-50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具体步骤 | 第50-51页 |
| ·基因组 DNA 的检测及稀释 | 第51页 |
| ·SSR 标记在群体中的基因分型 | 第51-5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 ·相关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51-53页 |
| ·SSR 引物来源 | 第53页 |
| ·SSR 引物合成及稀释 | 第53-54页 |
| ·SSR 引物扩增 | 第54-55页 |
| ·PAGE 电泳 | 第55-58页 |
| ·SSR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58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58-62页 |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8-59页 |
| ·SSR 标记扩增结果 | 第59-62页 |
| 3 讨论 | 第62-84页 |
| ·标记的选择 | 第62-63页 |
| ·无效等位基因 | 第63-64页 |
| ·SSR 标记的跨物种扩增 | 第64-65页 |
| ·PAGE 电泳分型 | 第65-84页 |
| 第三章 鲢鳙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84-9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 ·作图群体 | 第85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85页 |
| ·基因分型 | 第85页 |
|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85-88页 |
| ·群体分离模式的选择 | 第85-87页 |
| ·原始分离数据格式转换 | 第87页 |
| ·图谱的构建 | 第87-88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相关参数计算 | 第88页 |
| 2 结果 | 第88-92页 |
| ·鲢鳙性别平均连锁图谱构建 | 第88-90页 |
| ·鳙雌性连锁图谱构建 | 第90-91页 |
| ·鲢雄性连锁图谱构建 | 第91-92页 |
| 3 讨论 | 第92-99页 |
| ·作图群体和作图策略 | 第92-93页 |
| ·连锁图谱评价 | 第93-94页 |
| ·微卫星位点的偏分离 | 第94-99页 |
| 第四章 形态性状 QTL 定位分析 | 第99-11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 ·作图群体 | 第99-100页 |
| ·表型数据的测量 | 第100页 |
| ·各形态形状的正态分布检测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100页 |
| ·QTL 定位 | 第100-101页 |
| 2 结果 | 第101-104页 |
| ·性状分布及相关分析 | 第101-102页 |
| ·QTL 定位 | 第102-104页 |
| 3 讨论 | 第104-110页 |
| ·鲢鳙形态特征差异 | 第104页 |
| ·QTL 定位策略及亲本选择 | 第104-105页 |
| ·相关性状 | 第105-106页 |
| ·QTL 定位存在的问题 | 第106-110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110-112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 2 研究创新 | 第111页 |
| 3 展望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