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火车站论文

高铁客运站站区空间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研究背景第12-15页
   ·研究范围第15-17页
     ·相关概念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研究框架第17-18页
   ·论文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高铁客运站区发展概况与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第20-46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35页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21-30页
     ·国内外对高铁客运站区的相关研究第30-35页
   ·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第35-45页
     ·经济学相关理论第35-37页
     ·社会学相关理论第37-40页
     ·技术因素的相关理论第40-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高铁客运站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布局原则第46-109页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推动作用第47-59页
     ·牵引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第49-52页
     ·促进城市多中心的形成第52-55页
     ·促使城市结构优化第55-56页
     ·促进城市群发展第56-59页
   ·高铁客运站布局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第59-83页
     ·高铁客运站的布局原则第61-64页
     ·高铁客运站布局的相关方法第64-67页
     ·影响高铁客运站布局的相关因素第67-79页
     ·高铁客运站布局的决策技术第79-83页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第83-88页
     ·强化既有城市中心第84-86页
     ·形成新的发展源新的城市中心的出现第86-87页
     ·郊区化城市入口或专业节点第87-88页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第88-108页
     ·高铁客运站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第88-91页
     ·高铁客运站周边土地利用特征第91-95页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技术第95-101页
     ·高铁客运站用地与城市用地间关系的优化整合第101-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四章 高铁客运站区人流特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第109-143页
   ·高铁客运站区人流分析第110-116页
     ·车站内部的快速通过代替长时等候第112-114页
     ·与周边商业空间的紧密联系第114-116页
   ·高铁客运站区地面公共空间第116-121页
     ·公共空间的分类第116-120页
     ·影响公共空间形态的因素第120-121页
   ·高铁客运站区建筑部分第121-139页
     ·站区建筑的组成第121-128页
     ·标志性建筑第128-136页
     ·与原有城区的关系处理第136-139页
   ·高铁客运站区地下空间第139-142页
     ·地下空间功能分类第139-140页
     ·地下空间形态分析第140-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五章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分类第143-182页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的形成第144-155页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形成机理分析第144-148页
     ·高铁客运站区对周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第148-155页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分类方法第155-162页
     ·影响站区空间分类的外在因素第156-159页
     ·影响站区空间分类的内在因素第159-162页
   ·一类站区的空间形态第162-170页
     ·一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现第162-164页
     ·形成一类站区城市的特征第164-170页
   ·二类站区的空间形态第170-175页
     ·二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现第170-172页
     ·形成二类站区城市的特征第172-175页
   ·三类站区的空间形态第175-179页
     ·三类站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现第175-177页
     ·形成三类站区城市的特征第177-179页
   ·形成不同站区空间形态城市的对比分析第179-180页
   ·本章小结第180-182页
第六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铁客运站区合理空间形态探讨第182-192页
   ·站区空间形态的适应性第183-184页
     ·与城市规模空间形态的适应第183-184页
     ·与自身功能及周边城市功能的适应第184页
   ·站区空间形态的弹性成长第184-186页
     ·空间形态的可成长性第184-185页
     ·与周边城市空间形态的良性互动第185-186页
   ·站区空间形态的生态性第186-188页
     ·尊重顺应自然环境第186-187页
     ·对周边人文环境的呼应第187-188页
   ·站区空间形态的经济性第188-190页
     ·与城市发展战略相一致第188-189页
     ·节省资源集约式发展第189-190页
     ·设施使用的高效率第190页
   ·本章小结第190-192页
第七章 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站区空间形态分类讨论第192-242页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情况第193-196页
   ·京沪高铁对沿线设站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第196-206页
     ·京沪高铁设站城市规模分析第196-201页
     ·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第201-206页
   ·典型城市站区分析第206-240页
     ·北京南站第206-221页
     ·天津西站第221-231页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第231-240页
   ·小结第240-242页
参考文献第242-257页
攻博期间学术经历与获奖情况第257-258页
附录 高铁客运站区对低碳城市形成的重要作用第258-278页
 1 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第261-265页
   ·低碳城市的特征第262-263页
   ·绿色交通体系对低碳城市的影响第263-265页
 2 发展高速铁路对低碳城市形成的必要性第265-270页
   ·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系统第265-267页
   ·对城市结构的优化作用第267-269页
   ·促进城市区域更新第269-270页
 3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对发展低碳城市的促进第270-277页
   ·趋向高速铁路车站的向心性第271-273页
   ·形成多中心网络性发展第273-275页
   ·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型利用第275-277页
 4 小结第277-278页
致谢第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
下一篇: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热舒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