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

论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20页
 一、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第13-15页
 三、研究资料第15-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论文结构第17-18页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第18-20页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第20-72页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第20-33页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第20-25页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第25-33页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第33-40页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第33-34页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第34-40页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第40-47页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第47-58页
  一、梁思成第47-48页
  二、刘敦桢第48-51页
  三、陈明达第51-53页
  四、陈仲篪第53-54页
  五、傅熹年第54-56页
  六、其他第56-58页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第58-72页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第59页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第59-60页
  三、展望第60-72页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第72-133页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第72-88页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第72-79页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第79-84页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第84-88页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第88-107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第88-93页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第93-94页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第94-96页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第96-100页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第100-102页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第102-105页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第105-107页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07-123页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第107-113页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第113-116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第116-123页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第123-133页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第123-127页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第127-129页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第129-130页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第130-133页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第133-164页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第133-141页
  一、纂辑营造词汇第133-137页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第137-138页
  三、《〈营造法式〉新释》第138-141页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第141-156页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第141-143页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第143-149页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149-153页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第153-156页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第156-164页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第156-160页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第160-162页
  三、其他相关研究第162-164页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第164-219页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第164-168页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第168-189页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第174-178页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第178-181页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第181-189页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第189-199页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第199-212页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第212-219页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第212-216页
  二、尺度规律研究第216-219页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第219-249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第219-226页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19-221页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221-222页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第222页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第222-223页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23-224页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第224-226页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第226页
 第二节 专项研究第226-236页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第226-227页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第227-234页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第234-236页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第236-245页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第236-239页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第239-243页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第243页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第243-245页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第245-249页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第249-291页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第249-267页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第249-252页
  二、《法式》卷数考辨第252-254页
  三、《法式》篇数考辨第254-256页
  四、《法式》条数考辨第256-257页
  五、结语第257-267页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第267-273页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第267-269页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第269-270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第270-273页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第273-282页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第273-274页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第274-279页
  三、结语第279-282页
 第四节 附识第282-291页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第282-283页
  二、《法式》作者之名第283-285页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第285-286页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第286-291页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第291-319页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著目录第319-336页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第336-355页
参考文献第355-3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368-369页
致谢第369页

论文共3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自然形态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铁客运站站区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