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关联性规则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证据关联性规则概述 | 第17-50页 |
第一节 证据关联性概述 | 第17-31页 |
一、证据关联性的概念 | 第17-26页 |
二、证据关联性的分类 | 第26-31页 |
第二节 证据关联性规则概述 | 第31-47页 |
一、证据关联性规则的概念 | 第31-35页 |
二、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实质 | 第35-38页 |
三、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国外概况 | 第38-47页 |
评价与建议 | 第47-50页 |
第二章 证据关联性规则基础理论 | 第50-83页 |
第一节 证据关联性规则的价值取向 | 第50-56页 |
一、维护实质正义 | 第52-53页 |
二、提高司法效率 | 第53-54页 |
三、贯彻公共政策 | 第54-55页 |
四、恢复和平安宁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关联性的判定 | 第56-75页 |
一、关联性的判断标准 | 第57-63页 |
二、关联性的判断方法 | 第63-75页 |
第三节 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基本体系结构 | 第75-80页 |
一、证据关联性采纳规则 | 第76-78页 |
二、证据关联性排除规则 | 第78-80页 |
三、科学证据的关联性规则 | 第80页 |
评价与建议 | 第80-83页 |
第三章 证据关联性采纳规则 | 第83-117页 |
第一节 最佳证据规则 | 第83-87页 |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 | 第84-85页 |
二、最佳证据规则的立法表达方式考察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单个证据补强规则 | 第87-97页 |
一、口供补强规则 | 第88-91页 |
二、其他言词证据补强规则 | 第91-97页 |
第三节 间接证据印证规则 | 第97-107页 |
一、间接证据理论概述 | 第97-103页 |
二、间接证据印证规则的内容 | 第103-107页 |
第四节 习惯证据的采纳规则 | 第107-112页 |
一、习惯证据的概念 | 第107-109页 |
二、习惯证据规则的概念 | 第109-111页 |
三、习惯证据规则的理论依据 | 第111-112页 |
评价与建议 | 第112-117页 |
第四章 证据关联性排除规则 | 第117-152页 |
第一节 品格证据排除规则 | 第117-138页 |
一、品格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118-123页 |
二、品格证据排除的理论依据 | 第123-126页 |
三、被告人品格证据排除规则 | 第126-133页 |
四、被害人与证人品格证据规则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概率证据排除规则 | 第138-147页 |
一、概率证据的概念及内容 | 第139-142页 |
二、概率证据排除的理论依据 | 第142-144页 |
三、概率证据规则的内容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其他证据关联性排除规则 | 第147-150页 |
一、事后补救措施关联性排除规则 | 第147-148页 |
二、和解、答辩中的妥协关联性排除规则 | 第148-149页 |
三、其他证据关联性排除规则 | 第149-150页 |
评价与建议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科学证据关联性规则 | 第152-184页 |
第一节 科学证据的概念辨析 | 第153-156页 |
一、“科学证据”之既存概念解析 | 第153-155页 |
二、“科学证据”概念之厘清 | 第155-156页 |
第二节 专家意见的关联性规则 | 第156-170页 |
一、专家意见的证据能力规则 | 第157-160页 |
二、专家意见的可靠性规则 | 第160-170页 |
第三节 其它科学证据的关联性规则 | 第170-177页 |
一、测谎结论 | 第170-172页 |
二、麻醉分析和催眠询问 | 第172-173页 |
三、警犬识别 | 第173-175页 |
四、电子证据 | 第175-177页 |
评价与建议 | 第177-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2页 |
后记 | 第192-19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