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学术概述 | 第15-17页 |
引言 | 第17-21页 |
一、刑事和解:一种多元化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17-18页 |
二、我国刑事和解研究的现状与本文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本体论:概念、渊源与界分 | 第21-47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21-26页 |
一、“和解”的语义和扩展解释 | 第21-22页 |
二、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22-26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历史沿革 | 第26-31页 |
一、域外刑事领域和解制度的演进 | 第26-29页 |
三、我国刑事领域和解制度的沿革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复兴 | 第31-38页 |
一、刑事和解复兴的真实背景 | 第31-33页 |
二、刑事和解复兴的理论准备 | 第33-36页 |
三、刑事和解复兴的现实描述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界分 | 第38-43页 |
一、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 | 第38-40页 |
二、刑事调解与辩诉交易 | 第40-42页 |
三、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7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原论:刑事和解的理论考察 | 第47-82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道德考察 | 第47-55页 |
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基本探讨 | 第48-50页 |
二、刑罚与道德关系的再讨论 | 第50-53页 |
三、刑事和解的道德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正义考察 | 第55-59页 |
一、以权利为逻辑起点的正义 | 第56-57页 |
二、刑事和解的正义性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政治考察 | 第59-63页 |
一、刑事政策概述 | 第59-61页 |
二、刑事政策对刑事司法制度的引导和影响 | 第61-62页 |
三、刑事政策与刑事和解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价值考察 | 第63-77页 |
一、报应正义与恢复正义的统一 | 第64-68页 |
二、司法民主的实现与司法权威的保障 | 第68-73页 |
三、诉讼效率与程序公正的平衡 | 第73-77页 |
注释 | 第77-82页 |
第三章 一刑事和解的认识论——以交往行动理论为进路 | 第82-101页 |
第一节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交往行动理论 | 第82-87页 |
一、交往行动理论 | 第82-84页 |
二、生活世界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协商还是命令---法律商谈理论评析 | 第87-90页 |
一、商谈伦理说概述 | 第87-88页 |
二、法律商谈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再认识——以司法的现代性为视角 | 第90-97页 |
一、刑事和解产生的背景---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背离 | 第91-92页 |
二、刑事和解的理性分析 | 第92-94页 |
三、刑事和解——事实与规范之间 | 第94-97页 |
注释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的构造论: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 | 第101-118页 |
第一节 程序主义建构:刑事和解的构造的基本路径 | 第101-105页 |
一、实体与程序交融---刑事和解的构造特征 | 第101-103页 |
二、规范性的建构:刑事和解的必由之路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构造的基本模式 | 第105-110页 |
一、刑事和解的构造模式 | 第105-107页 |
二、刑事和解的结构范式 | 第107-108页 |
三、被害人——加害人和解范式的具体剖析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冲突与融合: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诉讼的关系 | 第110-115页 |
一、刑事和解与刑事诉讼理论的冲突与融合 | 第110-113页 |
二、刑事和解与刑事诉讼具体制度的冲突与融合 | 第113-115页 |
注释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刑事和解的实践论:普适性、特殊性和可行性研究 | 第118-148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域外考察:普适性研究 | 第118-126页 |
一、欧洲大陆的刑事和解制度考察 | 第118-122页 |
二、英美法系的刑事和解制度考察 | 第122-124页 |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刑事和解实践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困境和批判:刑事和解的特殊性研究 | 第126-136页 |
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 | 第126-130页 |
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遭遇的困境和瓶颈 | 第130-136页 |
第三节 我国构建刑事和解的本土法治资源:刑事和解重构的可行性研究 | 第136-143页 |
一、政治语境与刑事和解契合 | 第136-138页 |
二、深厚的传统的文化背景 | 第138-140页 |
三、习惯法传统与实务部门的现实选择 | 第140-143页 |
注释 | 第143-148页 |
第六章 刑事和解的运行论:我国刑事和解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148-171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主体与案件范围 | 第148-156页 |
一、被害人 | 第148-150页 |
二、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 第150-152页 |
三、司法机关 | 第152-153页 |
四、其他刑事和解参与人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程序 | 第156-160页 |
一、刑事和解的启动 | 第156-158页 |
二、刑事和解商谈 | 第158-160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协议 | 第160-163页 |
一、刑事和解协议的达成与审查 | 第160-161页 |
二、刑事和解协议的性质与内容 | 第161-162页 |
三、协议的效力与履行 | 第162-163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保密 | 第163-166页 |
一、刑事和解保密的原因 | 第163-164页 |
二、保密的范围、措施及违反保密义务的后果 | 第164-165页 |
三、保密原则的例外 | 第165-166页 |
第五节 刑事和解的监督 | 第166-169页 |
一、事中监督 | 第166-167页 |
二、事后监督 | 第167-169页 |
注释 | 第169-171页 |
余论:几个问题和刑事和解的局限、反思与发展 | 第171-179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几个相关重要问题 | 第171-174页 |
一、刑事和解与刑法的关系 | 第171-173页 |
二、刑事和解与民事法律的关系 | 第173页 |
三、刑事和解与社区的关系 | 第173-174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发展 | 第174-177页 |
一、恢复性司法局限和遭遇的困境 | 第174-175页 |
二、恢复性司法的发展与选择 | 第175-177页 |
注释 | 第177-179页 |
结语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4页 |
后记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