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一、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设计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福州市J社区城市中年女性贫困状况实证研究 | 第26-38页 |
第一节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J社区城市中年女性贫困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一、经济拮据,消费水平低 | 第27-29页 |
二、资产拥有率低,家庭决策参与率不高 | 第29-30页 |
三、身体健康状况差,心理压力大 | 第30-32页 |
四、闲暇时间少,休闲生活不丰富 | 第32-33页 |
五、个人素质较低,性别平等意识相对缺乏 | 第33-34页 |
六、社区参与不足 | 第34-36页 |
七、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城市社区中年女性贫困治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城市社区中年女性贫困治理 | 第38-43页 |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体系 | 第38-39页 |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流程 | 第39-40页 |
三、城市中年女性贫困治理资金资源保障 | 第40-41页 |
四、城市中年女性贫困社区救助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现行城市社区中年女性贫困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3-48页 |
一、最低社会保障对象甄别困难,尚未真正实现“应保尽保,不应保不保” | 第43-44页 |
二、贫困治理偏重物质救助方式,治理与赋权理念不足 | 第44-45页 |
三、贫困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不利于各类社区资源的调动 | 第45-46页 |
四、缺乏社区内贫困分性别统计,社会性别意识缺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社区的城市中年女性贫困治理措施 | 第48-66页 |
第一节 完善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救助系统 | 第48-52页 |
一、生存性权益救助系统 | 第48-50页 |
二、发展性权益救助系统 | 第50-52页 |
三、突发性急救系统 | 第52页 |
第二节 开拓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就业平台 | 第52-57页 |
一、开发社区就业资源 | 第53-55页 |
二、加强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就业指导 | 第55-56页 |
三、为社区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促进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参与 | 第57-59页 |
一、培养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参与意识 | 第57页 |
二、畅通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参与渠道 | 第57-58页 |
三、提高城市中年贫困女性社区参与广度和深度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加强社区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 第59-61页 |
一、强化社区社会性别意识 | 第59-60页 |
二、社区开展贫困的性别统计 | 第60页 |
三、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 第60-61页 |
四、创造良好社区休闲条件 | 第61页 |
第五节 城市社区中年女性贫困治理多元主体引入 | 第61-66页 |
一、社区妇联组织 | 第61-62页 |
二、非政府组织 | 第62-63页 |
三、社会工作者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附录1 | 第68-72页 |
附录2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