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理论多维透视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特色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传统政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1-16页 |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市民社会就是政治国家 | 第11-13页 |
(一)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国家 | 第11-12页 |
(二)西塞罗:城市文明的政治共同体 | 第12-13页 |
二、近代市民社会应从国家分离出来的理论 | 第13-16页 |
(一)洛克的“社会高于国家”的市民社会的思想 | 第13-14页 |
(二)孟德斯鸠:“第三种标准”的市民社会思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黑格尔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16-23页 |
一、黑格尔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 | 第17-18页 |
(一)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到绝对精神 | 第17-18页 |
(二)“市民社会”在“绝对精神”中的地位 | 第18页 |
三、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 | 第18-21页 |
(一)市民社会的组成要素 | 第18-20页 |
(二)市民社会中劳动抽象化和产品过剩问题 | 第20-21页 |
四、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重大缺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当代文化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23-31页 |
一、葛兰西文化功能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23-27页 |
(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文化转向 | 第23-24页 |
(二)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 | 第24-27页 |
(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评价 | 第27页 |
二、哈贝马斯文化有机体的市民社会 | 第27-31页 |
(一)公共领域 | 第28-29页 |
(二)生活世界 | 第29-30页 |
(三)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评价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物质交往关系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31-40页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批判与改造 | 第31-32页 |
二、马克思“交往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32-36页 |
(一)马克思从经济关系入手考察市民社会 | 第32-33页 |
(二)马克思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33-35页 |
(三)马克思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 | 第35-36页 |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境遇 | 第36-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个人简介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