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4页 |
·重金属污染 | 第14-16页 |
·环境中的锌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环境中的镉及其危害 | 第16页 |
·手性化合物概述 | 第16-18页 |
·手性农药概述 | 第18-19页 |
·异丙甲草胺及其S-对映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本课题立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锌存在下异丙甲草胺对斜生栅藻毒性手性差异影响 | 第2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斜生栅藻的培养 | 第25页 |
·斜生栅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页 |
·EC_(50)的测定 | 第25-26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藻细胞浓度和光密度的线性关系 | 第26页 |
·Zn~(2+)存在下Rac-、S-异丙甲草胺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影响 | 第26-29页 |
·Zn~(2+)与Rac-、S-异丙甲草胺联合毒性分析 | 第29-31页 |
·Zn~(2+)存在对Rac-及S-异丙甲草胺对映体选择性差异的影响 | 第31页 |
·Zn~(2+)存在下Rac-、S-异丙甲草胺对斜生栅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镉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的急性毒性 | 第35-44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斜生栅藻的培养 | 第35-36页 |
·斜生栅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36页 |
·斜生栅藻生长抑制率与ECso的测定 | 第3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6-40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的EC_(50)值 | 第40-42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的联合毒性分析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镉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的氧化胁迫 | 第44-5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45-46页 |
·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6页 |
·藻细胞通透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的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镉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 | 第54-69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水藻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的叶绿素含量影响 | 第56-58页 |
·Cd~(2+)与S-异丙甲草胺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 | 第58-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