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一章 第一次转型中:丹尼斯对东方寺庙舞蹈的借鉴 | 第24-52页 |
第一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需求与选择 | 第24-29页 |
一 文化需求 | 第24-27页 |
二 文化选择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阻力 | 第29-32页 |
一 来自清教传统的阻力 | 第29-30页 |
二 来自异域被“媚化”传统的阻力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策略 | 第32-38页 |
一 策略一:身体动态“摹梗概” | 第33-35页 |
二 策略二:舞姿造型“据资料” | 第35-37页 |
三 策略三:场景设置“重装饰”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助力 | 第38-40页 |
一 肖恩舞蹈的助力 | 第38-39页 |
二 邓肯精神的助力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冲突的和解 | 第40-47页 |
一 在本土舞蹈重建中和解 | 第41-45页 |
二 在满足文化诉求中和解 | 第45-47页 |
第六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目标实现 | 第47-50页 |
一 重拾身体尊严 | 第47-48页 |
二 重建精神寺庙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二章 第二次转型中:格雷姆对东方身体能量观和瑜伽身体的借鉴 | 第52-82页 |
第一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需求与选择 | 第52-60页 |
一 文化需求 | 第52-55页 |
二 文化选择 | 第55-60页 |
第二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阻力 | 第60-64页 |
一 来自实用主义哲学观的阻力 | 第60-62页 |
二 来自前代借鉴传统的阻力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策略 | 第64-70页 |
一 策略一:强化身体冲突 | 第65-67页 |
二 策略二:夸张戏剧表现 | 第67-69页 |
三 策略三:凸显心理表达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助力 | 第70-76页 |
一 霍斯特音乐的助力 | 第71-73页 |
二 野口勇舞美的助力 | 第73-75页 |
三 同代舞者舞蹈的助力 | 第75-76页 |
第五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冲突的和解 | 第76-78页 |
一 在突破艺术瓶颈中和解 | 第76-77页 |
二 在满足文化诉求中和解 | 第77-78页 |
第六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目标实现 | 第78-81页 |
一 重建动作美学 | 第78-79页 |
二 重建舞台象征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章 第三次转型中:坎宁汉对《易经》和禅宗运动观的借鉴 | 第82-112页 |
第一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需求与选择 | 第83-86页 |
一 文化需求 | 第83-84页 |
二 文化选择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阻力 | 第86-90页 |
一 来自科学主义的阻力 | 第86-88页 |
二 来自前代借鉴传统的阻力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策略 | 第90-94页 |
一 策略一:“抛硬币”拆解身体逻辑 | 第90-93页 |
二 策略二:“计时长”拆解音声功能 | 第93-94页 |
第四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助力 | 第94-99页 |
一 凯奇音乐的助力 | 第95-97页 |
二 劳森伯格舞美的助力 | 第97-98页 |
三 杜尚观念艺术的助力 | 第98-99页 |
第五节 对东方文化的个性化解读 | 第99-103页 |
一 对《易经》文本的解读 | 第99-101页 |
二 对禅宗空间意识的解读 | 第101-103页 |
第六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冲突的和解 | 第103-107页 |
一 在突破艺术瓶颈中和解 | 第103-106页 |
二 在满足文化诉求中和解 | 第106-107页 |
第七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目标实现 | 第107-111页 |
一 重建动作意义 | 第107-109页 |
二 生活返回舞台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第四次转型中:布朗对道家身体思想的借鉴 | 第112-140页 |
第一节 东方文化借鉴的需求与选择 | 第112-116页 |
一 文化需求 | 第112-114页 |
二 文化选择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阻力 | 第116-119页 |
一 来自文化激进主义的阻力 | 第116-117页 |
二 来自前代借鉴传统的阻力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策略 | 第119-123页 |
一 策略一:以完成任务达成专注 | 第119-121页 |
二 策略二:以展开关系达成共生 | 第121-122页 |
三 策略三:以强调边缘达成呵护 | 第122-123页 |
第四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助力 | 第123-130页 |
一 “贾德逊剧场”舞蹈的助力 | 第124-127页 |
二 其他先锋舞者的助力 | 第127-130页 |
第五节 对东方文化的个性化解读 | 第130-133页 |
一 “垮掉的一代”对禅宗的解读 | 第130-131页 |
二 贾德逊舞者对道家哲学的解读 | 第131-133页 |
第六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冲突的和解 | 第133-136页 |
一 在突破艺术瓶颈中和解 | 第133-135页 |
二 在满足文化诉求中和解 | 第135-136页 |
第七节 对东方文化借鉴的目标实现 | 第136-138页 |
一 拓展多元视角 | 第136-137页 |
二 追问身体平等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借鉴与创新:文化之转与舞蹈之立 | 第140-154页 |
第一节 文化互动与文化之转 | 第142-147页 |
一 文化互动 | 第143-145页 |
二 文化之转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文化公平下的舞蹈之立 | 第147-152页 |
一 文化公平 | 第147-148页 |
二 舞蹈之立 | 第148-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结语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