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6页 |
·狂犬病概况 | 第16-17页 |
·RV 的动物宿主 | 第16-17页 |
·人类狂犬病 | 第17页 |
·狂犬病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 第17-24页 |
·病毒转录和复制的分子生物学 | 第18-19页 |
·病毒生活史 | 第19-20页 |
·病毒复制与转录过程 | 第20-22页 |
·RV 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蛋白 | 第22-23页 |
·RV 病毒转录和复制的细胞方面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页 |
·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 | 第24-28页 |
·RV 的感染途径 | 第24-25页 |
·RV 感染的神经趋向性 | 第25页 |
·RV 感染的神经侵染性假说 | 第25-26页 |
·RV 感染的神经损伤机制 | 第26-27页 |
·致病机制的反向遗传分析 | 第27页 |
·展望 | 第27-28页 |
·中和抗体在狂犬病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MCP-1 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 | 第29-31页 |
·趋化因子 | 第29页 |
·血脑屏障 | 第29页 |
·MCP-1 与血脑屏障 | 第29-31页 |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范例 | 第31-32页 |
·清除 CNS 中 RV 野毒的关键问题 | 第32-34页 |
·人类 RV 免疫治疗的展望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对 ICR 小鼠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 第36-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细胞、病毒及实验动物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设备 | 第37页 |
·阴性和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37页 |
·动物分组与设计 | 第37页 |
·病毒滴定 | 第37-38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 第38-39页 |
·病毒感染后病理变化观察 | 第39-40页 |
·病毒感染后免疫组化检测病原 | 第40-41页 |
·FAVN 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 第41-42页 |
·ELSIA 方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总 Ig G 水平 | 第4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可以阻止小鼠暴露 5 天后狂犬病的发生 | 第42-43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使用可以从 CNS 清除狂犬病病毒 | 第43-44页 |
·组织病理学 H.E 染色结果 | 第44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44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处理 ICR 小鼠血清和大脑中的 ELISAIg G 水平 | 第44-45页 |
·中和抗体或(和)MCP-1 治疗后血清和大脑中的中和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45-46页 |
·中和抗体或(和)MCP-1 治疗后大脑中的κ轻链的拷贝数检测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对 B 细胞缺失小鼠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 第5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细胞、病毒及实验动物 | 第50页 |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主要设备 | 第51页 |
·阴性和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51页 |
·动物分组与设计 | 第51-52页 |
·病毒滴定 | 第52页 |
·病毒感染后病理变化观察 | 第52页 |
·病毒感染后免疫组化检测病原 | 第52-53页 |
·FAVN 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 第53页 |
·荧光定量 PCR(qRT-PCR) | 第53-54页 |
·ELSIA 方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总 Ig G 水平 | 第5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 | 第55-58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可以阻止 B 细胞敲除小鼠暴露后 5 天狂犬病的发生 | 第55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处理可以清除 B 细胞敲除小鼠 CNS 中狂犬病病毒 | 第55-56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处理后 B 细胞缺失小鼠脑组织中κ轻链的检测 | 第56-57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处理后 B 细胞缺失小鼠血清和大脑中和抗体的检测 | 第57-58页 |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处理后 B 细胞缺失小鼠血清和大脑 ELISA Ig G 抗体的检测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中和抗体结合 MCP-1 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保护机制探讨 | 第61-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细胞、病毒及实验动物 | 第61页 |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主要设备 | 第62页 |
·阴性和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62页 |
·病毒滴定 | 第62-63页 |
·FAVN 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 第63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qRT-PCR) | 第63-64页 |
·ELSIA 方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总 Ig G 水平 | 第64-65页 |
·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BBB permeability) | 第65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5页 |
·结果 | 第65-72页 |
·未感染 DRV 的小鼠 MCP-1 和(或)中和抗体处理后脑内抗体变化 | 第65-66页 |
·感染 DRV 的小鼠 MCP-1 和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处理后脑内 BBB 通透性病毒含量、抗体动态变化检测 | 第66-70页 |
·内源性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嵌合强弱毒株 G 蛋白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构建及拯救 | 第75-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83页 |
·细胞、病毒、抗体及实验动物 | 第75页 |
·主要试剂 | 第75页 |
·主要设备 | 第75-76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76-77页 |
·RABV G 蛋白跨膜区重组病毒的构建策略 | 第77-79页 |
·引物设计 | 第79页 |
·PCR 扩增 | 第79-80页 |
·PCR 产物回收纯化 | 第80页 |
·各片段分别通过重叠 PCR 连接 | 第80页 |
·PCR 产物与 pGEM-T Easy 载体连接 | 第8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80页 |
·菌落 PCR 鉴定 | 第80-81页 |
·质粒 DNA 的小量制备 | 第81页 |
·重组 T 质粒酶切鉴定 | 第81页 |
·重组 T 质粒的序列测定 | 第81页 |
·回收片段连接 pB2C 全长克隆载体及全长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81-82页 |
·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82页 |
·重组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 | 第82页 |
·病毒滴定(Virus titration) | 第82-83页 |
·病毒生长曲线(Growth Curve)的测定 | 第83页 |
·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es) | 第83页 |
·结果 | 第83-87页 |
·狂犬病病毒 B2C 和 DRV 毒株 G 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83-84页 |
·G 基因分段扩增结果 | 第84页 |
·各片段分别通过重叠 PCR 连接后的扩增结果 | 第84页 |
·各段扩增产物连接 T 载体后的酶切结果 | 第84-85页 |
·重叠 PCR 连接产物连接 rB2C 全长克隆载体后的酶切结果 | 第85页 |
·重组病毒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85-86页 |
·拯救病毒生长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106页 |